第B2-3版:经验交流

看鄞州,农民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

  宁波鄞州区大力实施新鄞州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行动纲领,全面推进“幸福民生40条”,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跃居全省首位,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万元。在大力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该区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城乡均等化、优质化公共服务体系。
注重舒适便捷 建设农村新社区
  鄞州区充分借鉴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理念,统筹规划、联动建设以村镇改造、基础设施完善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努力让农民群众享受城市社区式生活。
  以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为龙头,创建示范村。2002年,鄞州在全省率先开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统一编制新村规划,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筹建新村219个,拆除旧房440万平方米,建设新村住宅690万平方米,近7万户农民喜迁新居。
  以城镇建设为抓手,壮大一批中心镇。2008年,该区大力开展“城镇建设年”活动,优化发展商贸、餐饮、娱乐等服务产业,健全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充分发挥城镇在对接城市、辐射农村、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中的节点作用。全年投入78亿元,拆旧96万平方米,新建218万平方米,已有8个镇成为浙江百强镇。
  以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为重点,构建一张生态网。深化城乡道路建设,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和路面硬化率均达100%;农村公交化改造全面完成,基本实现“村村通”;区域供水工程扎实推进,40万群众喝上了干净优质水库水;总投资22亿元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建设,24个村开展分散式污水生态处理试点。
注重均衡优质 满足农民新需求
  教育、卫生、文化是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也是群众最现实的需求。该区以“文化强区”建设为抓手,构建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娱有众乐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率先实施12年免费教育,实现“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跨越。重点扶持偏远乡镇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稳步提高边远乡镇教师补助标准。全区3/4的中心级义务教育段学校创建为省农村示范学校。
  二是深化农村卫生事业改革,实现“有医就”到“就好医”的跨越。针对看病难问题,2007年起启动实施镇、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已完成40%的高标准改建任务;针对看病贵问题,实行免挂号费、诊疗费和减半收取住院床位费、住院护理费的“两免两减半”及药品限价政策,仅2008年就减少群众支出2200多万元。
  三是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实现“看文化”到“参与文化”的跨越。建成省市级村落文化宫102家,村民不出村就能求知求健求乐。
注重普惠共享 构建保障新体系
  着力推进就业服务从转移培训向引导创业转变。强化就业培训和帮扶,健全区镇村三级就业网络和“一站式”服务体系,建立培训基地26个,开设菜单式培训项目162个。最近三年累计投入就业扶持资金2.2亿元,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5%。
  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向群体全覆盖转变。为确保老有所养,该区探索建立“双轨并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在28万人进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同时,2006年和2007年相继实施了面向全区7万余名老年人的生活补助和养老保障政策。为确保病有所医,推进农民医保“双补偿、双提高”,将54万农民参加的医保住院医疗、门诊医疗补偿率分别提高到53%和45%。
注重政府主导 健全惠农新体制
  完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并发动广大农民、全社会参与共建。近三年来,区财政对农村民生事业的投入以每年27%以上的幅度增长,累计达110亿元。多渠道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08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入达到22亿元,村级可用资金7亿元,村均150万元。村级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也使得群众自主改善生活的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2亿元,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共建的强大合力。
  健全广覆盖的公共财政体制。按照“强镇扩权”思路,大力实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实力,全区22个镇乡(街道)财政收入超亿元的达到19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