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纪文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那么,新时代的乡村产业如何发展,才能既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又让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建立起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产业生态化,让乡村绿色振兴、特色振兴。乡村振兴需要解决资金长期供给和就业长期保障问题。乡村要绿色振兴、特色振兴,就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本底和传统优势,促进三产生态化改造以便转型升级。
在第一产业方面,可立足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防止村落间或乡镇间同质化低端竞争。
在第二产业方面,可立足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依托城市居民的休闲养生需求,大力加强便捷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体验、森林康养、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必须因地制宜,让广大乡村的绿色资源变成城乡都能获益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在生态产业化方面,发展旅游经济可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但并非所有农村都适合发展旅游。尽管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辐射圈内,利用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美感和美丽乡村的人文资源发展民宿和农家乐获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分析其中缘由:一是依托的城镇购买力总体不足,二是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缺乏深度旅游吸引力。其实,这些地区完全可以结合本地气候和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或加工服务业。
振兴乡村,重在提升乡村自我造血能力。必须对生态修复进行科学论证,开展投入产出分析。此外,还要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让民间力量放心地进入乡村绿水青山的恢复和维护中来。应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职业经理人和经纪人,以及乡村工匠、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
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还需要有绿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各乡村、乡镇、县域要努力形成“一县一优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经济错位发展的地方竞争格局中,立足优势、找准位置,通过营销手段的信息化和产品、服务的标准化,扩大实体产业和产业服务的影响力,夯实自身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