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日前在一份《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调研报告》中指出,尽管中央财政给予了大量的资金补贴,但农田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被称为“豫北粮仓”的河南省滑县,2009年产粮近18亿斤,连续7年稳定在全国10强县行列。但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滞后,这个产粮大县的后继生产能力正受到影响。
“主要是灌溉设施损毁严重,地下水位年下降幅度很大。”滑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滑县三大引黄灌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资金限制,三大灌区配套不完善,支渠均没有配套,干渠虽已配套,但经过将近20年的运行,沟渠淤积严重,部分桥、涵、闸因管理不善,已毁坏较多,影响灌区效益发挥。事实上,农田水利设施的尴尬现状不只出现在河南,几大粮食主产区都难以幸免。
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也认为,当前关系全局而又最为薄弱的就是粮食主产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而农业连续六年丰收,掩盖了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
一位人大代表透露,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国家从2006年开始投3亿多元,到2009年是45亿元,今年是48亿元。但存在的问题是,东部城市开发建设和“占补平衡”挤占了水利设施用地和资金投入,中部粮食主产区财政配套困难、资金到位率低。
据悉,调研组将向全国人大提出建议,将农田水利作为“十二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范畴,并明确以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的机制。
(摘自《经济观察报》 降蕴彰 康怡/文 201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