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生产大部分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也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
与传统批发市场相比,几乎所有超市都对“农超对接”设置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农民专业合作社须具备相应的资质,社员在100户以上,要有独立的会计核算,符合超市需求的基本生产能力和规模,此外合作社还要到税务机关领取发票。
就算生产的农产品达了标,农民仍面临着超市的各项费用和漫长的结算周期。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介绍,某些超市对“农超对接”仍然处于观望阶段,或设置过高的门槛,向有对接意向的农民流通合作组织收取进场费、条码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设置较长的结算账期,影响了“农超对接”作用的发挥。
农户反映较多的,还有超市与合作社之间的结算支付问题,超市对一般供应商的结算通常要45天到60天,尽管不少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加快了回款进程,但回款周期也基本上在25-30天,这对于习惯于“现款现结”的农户来说难以接受。
常晓村表示,今后要继续全面推进“农超对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更多的流通企业参与,扩大对接实施范围;努力降低对接门槛;争取能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便利。
(摘自《人民日报》 崔鹏等/文 2010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