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数千“定时炸弹”

隐伏我国河流

  7月28日,吉林省永吉县突降暴雨引发山洪,致使该县新亚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和吉林众鑫集团的库房被冲毁,约4000个空桶和3000个原辅料桶被冲入松花江。有关部门通报指出,化工桶打捞工作基本结束,没有一只桶流出吉林省,而在此期间,松花江水质也未见异常。不过,住在松花江沿岸的人们仍然如“惊弓之鸟”的抢水行为却让人深思。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中称,该沿岸仅排放汞、镉、六价铬等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就有157家。这样的“定时炸弹”不仅仅存在松花江流域。环保问题专家、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介绍,湘江的污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上游的金属矿开采和冶炼,造成重金属超标,这些年问题开始加剧,“另外,在我们河流的上游,长江流域、黄河的中上游,矿区开采也较多,尾矿的处理没有做到位。虽然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其他河流突出,实际上已经有很多隐患。”
  近年来,我国各地化工、石化项目纷纷上马,大多布局在江河湖海沿岸和人口稠密城市近郊。有机化学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河流的新型污染,不同于河水的黑臭污染,这些污染物有时隐于无形,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危害将长期存在,难以治理。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金微/文 2010年8月1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