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基层干部谈乡镇机构改革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启动。不少乡镇干部认为,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核心是要给群众话语权、鉴定权。
  地处洞庭湖畔的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是一个有近5万人口的大镇。谈起乡镇机构改革,镇党委书记兼镇长李志文用“早改早主动、迟改会被动,不改没出路”来形容。李志文说,改革前,“七站八所”不仅不能“管理”和“服务”,还往往成为乡镇的“乱源”,“违法者养活执法者”现象十分普遍;改革后乡镇才能真正实现由“养人”到“办事”的转变。
  陕西省咸宁市咸安区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李昌平说,咸安的改革是发自一股内在的动力,在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压力时,他们都选择了群众参与的方式,通过让群众参与到改革中并表达他们的意愿,使改革获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打破旧的制度不容易,而建立一个新的机制更需要智慧。”李昌平说,咸安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之所以能够得到巩固,关键在于建立了“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在这种新机制下,原来“七站八所”的事业单位“公家人”都已经变成了社会人,政府通过招标的方式,向他们购买服务,从而实现“突出服务、体现效率”的目标,用咸安区委书记袁善谋的话讲:“改革的核心是群众签单,政府埋单,给了群众以话语权、鉴定权。”
  不少乡镇干部认为,改革要走出改革怪圈,要上下联动。乡镇机构改革成果能否巩固,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上级政府是否顶得住压力,另外还要看乡镇职能是否转变为“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否建立在节余型财政的基础上,村民自治制度是否完善等。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谭剑等/文 2009年3月1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