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免费教育延长到25年
石排镇是广东省东莞市一个并不富裕的乡镇,经济实力在东莞32个镇(区)的排名要倒着数,但该镇对教育的投入却与众不同,仅2006年,该镇财政教育投入达1.146亿元,接近该镇年度财政收入的50%。最近又出新举措,实行“25年免费教育”,即从2009年9月1日起,3-6周岁该镇户籍儿童在该镇幼儿园可免费入园;2010年9月1日起,该镇户籍全日制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每年可分别领到4000元、6000元、8000元、1万元的教育补贴,从而将免费教育从国家规定的9年一下延长到25年。“免费教育”的经费将由镇财政与各村(社区)按相应比例分摊解决。石排镇镇委书记表示,镇村两级要继续确保每年财政收入的15%用于教育事业。
“免费读幼儿园读高中的,省内省外都有先例,但免费读大学乃至硕士博士的,在国内,据我所知石排好像是第一个。”东莞市教育局局长王任槐从事教育工作30来年,从报纸上看到石排计划实行25年免费教育一事时,还是稍感吃惊。
全镇近半财政投入教育
“由镇里出钱延长免费教育的年限,目的有两个,一是切实解决部分低收入家庭的难题,全镇4万多户籍人口中约有10%是低保户和困难户。二是引导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石排镇委主抓教育的姚灿光说,后一个目的更为重要。
石排镇政府教育办主任谢惠成说:“石排是东莞11个扶贫镇之一,教育经费少,校舍破旧,老师待遇低,能力强的能跑就跑。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邻镇或东莞市区读书,这种状况持续了十来年。”
转变发生两三年前。2005年9月,石排提出要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决心花大本钱对全镇中小学进行撤并整合,改善校舍情况,提高教师待遇。几乎在同一时间,石排中学迁入新校区,教师们停滞已久的工资大幅增加。
最近三年,全镇教育投入均在8000万元以上,2006年更是达到1.146亿元,而当年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为2.81亿元。
石排民意测评最满意教育
据估算,2010年实现全程免费教育后,石排每年的教育投资需在目前8000多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2000万元,全部由镇村两级负担。虽然石排的经济实力在东莞32个镇区中的排名要倒着数,但谈及教育投资的可持续性,姚灿光表示并不担心,“我们有这个能力”。
按照今年起实施的奖励办法,考入清华、北大的新生,每生一次性获奖5万元;考入全国排名前十位高校的新生,每生一次性获奖5000元;考上重点本科院校及单科成绩名列省、市前茅的也都有奖。
在谢惠成眼里,石排教育的变化显而易见。“去年石排中学的一次家长会,2000多人参加,绝大多数都按时到场。散会后,凳子依然整齐,地上几乎没有烟头、纸张等杂物。学习环境好了,学生进步大了,家长自然就越来越尊重我们。”更让谢感到高兴的是,“一些好老师渐渐能看上石排,选择石排,本镇学生也愿意留下来读书。这两年的民意测评显示,百姓对教育问题的满意度最高。”
“石排模式”引发争议
如何看待石排镇的25年免费教育政策?王任槐的评价是,“比较新鲜,有积极意义,但从市教育部门的角度来说,不提倡,也不推广。”
“此举一定程度上能帮到经济困难家庭、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王以为,有经济实力的镇区作为一种探索未尝不可,“像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在东莞有必要免费普及,至于大学教育,已不是基础教育,是否纳入免费教育的范畴,还值得思考。”“高等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没必要普及,更不能用纳税人的钱来普及。”四川大学教师宋石男说得直接,“营造求知的氛围,可采取设立奖学金或教育基金的办法,而不是按户口实行平均主义。”
从公平性讲,王任槐同样认为大学教育免费需要探讨,“能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不宜用多数纳税人的钱来负担。否则,对于那些没考上大学不能享受政府优惠的人来说不公平。”
在这一点上,复旦大学中国经济中心博士生傅勇有着类似看法,“政府征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基本公共物,高等教育显然是超范畴的。”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则认为,石排的举措不属于公共政策行为,只要有经济实力,愿意在教育上花多少钱那是它自己的事。“财政成果能够惠及普通百姓,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谢有顺一直认为,利益可以直抵社会最末端的改革才有持续的动力。“以免费教育为突破口,找到政府与民众之间相互信任的一个对接点,这不失为执政为民的一个举措。与其在行政花费和面子工程上浪费资金,那确实不如实实在在地为培养下一代学子尽一点力。”
(摘自《南方都市报》 左志英/文 2008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