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文摘周刊

母亲99封信唤回网瘾女儿

  7月29日,在黑龙江大庆打工的高文清是一路哼着歌从大庆返回在克东县的家里,之前,女儿孙玲以542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录取。高文清在大庆打工已有年头,她感觉有些愧对女儿,可是女儿举着文着一个“债”字的手说,自己这些年来欠母亲的太多了,是母亲的99封信,让她考上了大学。
  看着女儿捧出的99封信,高文清再次流下了眼泪,4年前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
女儿的魂被网吧勾走了
  4年前,孙玲还是克东县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成绩属于中上等,全年级700多人里,她最好的成绩是排名120名。如果按照这个成绩,孙玲即使考不上县重点高中,也能上个普通高中,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走到后来被学校开除,甚至连接收学校都找不到的地步。这一切,都源于她沉迷网吧。
  那年9月,高文清忽然发现孙玲要零花钱的次数多了,她就问女儿要这么多钱干啥,孙玲说是补课需要。但高文清还是从女儿的表情上看出了问题,她一连到女儿“补课”的地方蹲守了半个月,可女儿的自行车在,人却不知道去了哪里。等女儿回来,怎么问她也不说自己去哪里了。
  再后来,孙玲有时候周五放学后,到周日才回来。每到这时候,高文清就发疯一样满街寻找。一次半夜去同学家找她,她的同学告诉高文清,你找某某问问吧,她和孙玲在一起。
  这位同学只知道某某家大概位置。高文清就在半夜挨家敲门,整整寻找了一夜。天明时,她终于找到了女儿的同学。那位同学告诉她,孙玲可能去了网吧,我也不知道在哪家,你去找找看吧。到这时,高文清才知道女儿的魂是被网吧勾走的。
  第二天一早,孙玲疲惫地回来,高文清抓起扫帚劈头盖脸地打,可是孙玲一声不吱,任凭打骂,扫帚打飞了,可孙玲仍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
信,母女俩交流的平台
  扫帚打飞了多少把,高文清和爱人孙福林已经不记得了。可是,他们还是阻止不了孙玲去网吧的脚步,后来孙玲开始破罐子破摔,成绩一落千丈,再后来因为不上学而被学校开除了。而且,更可怕的是孙玲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和母亲相对,一言不发。
  女儿被学校开除,就连孩子的爸爸也心灰意冷,他劝高文清,孩子不可救药,别费劲了,由她去吧。高文清说:“我不会放弃!”
  在家的日子,高文清严加看守,可是只要稍有不注意,孙玲准又没影了。寻遍网吧找到孙玲,母女俩往家走,母亲在道南边走,女儿就跑到道北边走,母亲追过来想和女儿说几句话,女儿立马跑到道南边。回到家,孙玲“砰”的一声关上门,留下门外伤心的母亲。母亲喊她吃饭,她装听不见,问她用不用洗衣服,她没有任何反应,看见母亲就当没看见一样。
  打,无济于事,高文清就苦口婆心地劝说,可女儿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根本不理。
  后来,高文清就不断地给女儿写信。她没有多少文化,写的字也是错字连篇,可是都是朴素的道理:“女儿,妈妈爱你,妈妈只想告诉你,这个家永远是你的港湾,希望你勇敢地走出网吧……女儿,你知道吗?妈妈打你的时候,妈妈心里都在流血……”
  随着一封封信的增多,孙玲有了变化:开始和家人一起吃饭,主动帮助母亲做一些家务,见到网吧开始躲着走。
  更叫人高兴的是,在高文清写到第99封信的时候女儿主动提出要回学校上学。
女儿考上重点高中
  孙玲提出上学是好事,可是原来的学校拒绝接收,高文清当着孙玲的面要给校长下跪,可是也没能打动校长。高文清流着眼泪拉着女儿回到家。她不死心,她发誓一定要给女儿找到接收学校。
  后来,高文清和乡下名山中学取得联系,这是一所偏远破旧的学校。高文清对校长徐翔说了实话,我女儿不是好孩子,她沉迷网吧。徐翔告诉她,我不看孩子的昨天,我只看孩子的今天和明天,孩子我们收了。
  入学后的第一次考试,孙玲全班倒数第二。面对这样的学生,有的老师甚至劝班主任刘凤江,将就她几天,过几天她自己就得走。但刘凤江没有这样做,他被高文清感动了,他和孙玲谈心,利用午休时间给孙玲补课。渐渐的,孙玲的成绩赶了上来,到了2005年3月,她在全学年的排名已经升到50名左右。此时距中考只有100天了,按孙玲的成绩考重点高中还不现实。但高文清不死心,她坚信女儿能创造奇迹。
  孙玲开始努力学习,在各科老师的辅导下,100天的时间内,她果然创造了奇迹,成功地考入该县重点高中克东一中。
  更让高文清骄傲的是,孙玲在今年高考艺术考试前100天的时候,突然提出来要考音乐专业,在此之前,孙令只在9岁时学过一段手风琴,后来彻底不练了,想重新捡起来谈何容易?在大家的反对声中,个性十足的孙玲执意报考,并开始闭门苦练。又是经过100天冲刺,孙玲术科考了139分,在全县13名艺术考生中名列第一,成功地被哈尔滨学院的音乐教育本科专业录取。
  高文清反复强调,希望天下的母亲通过她的故事能够明白一点——你的孩子是最好的,不要轻言放弃!网吧不可怕,孩子有毛病也不怕,可怕的是母亲没有耐心,没有正确引导孩子的办法。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孙玲系化名)
  (摘自《生活报》 姜宏君/文2008年8月4日)
纪 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