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集中且高规格的报道,一个陌生的名字——“塞罕坝”,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这里有112万亩林海,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也是每年为国家提供超过120亿元生态服务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
当年的塞罕坝沙化严重,最低气温达-43.3℃,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由于塞罕坝地质环境恶劣,种下的幼苗大量死亡。“想要在这里成功植树造林,须要闯过两大难关。一是种子在坝上能长成苗,二是把苗用植树机种成林。”这片人工林的创建者之一的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李桂生说:“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华北落叶松能在这里存活,于是,就从山西省静乐县调来了2000斤华北落叶松种子,但就像人换了居住地会水土不服一样,种子从山西到这儿也有个适应问题。”
如何把种子育成苗?李桂生一行反复做了很多实验。改进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自主研发容器苗造林基质配方、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年、1963年两次造林失败后,1964年春天开展“马蹄坑造林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几十年过去了,塞罕坝终于换来了“人逼沙退、绿荫蓝天”的奇迹。“满山都是大森林,和40年前比,简直是改天换地大变样。很难想象以前一望无际的荒原,如今变成了茫茫林海,成了一个能为京津冀挡风源、阻沙源、保水源的绿色宝库。”李桂生说。
(摘自《生活报》 朱莉/文2017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