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6日在京发布的《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心化及其整治策略》指出,中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应积极推进“空心村”综合整治,以破解土地供需矛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造成了农村“人走房空”的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转变为涉及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农村地域空心化,产生了大量空心村,已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难题。
“农村空心化在国外也具有普遍性,但我国农村空心化要远比其他国家更复杂、更严重。”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说,农村空心化直接导致农村“三留”人员增多、主体老弱化和土地空弃化,破坏了乡村人居环境,造成土地资源的双向浪费。
这份报告认为,宅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经综合测算与评估表明,若按照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通过构建完善的农村人口转移机制、宅基地退出与盘活机制,全国空心村综合整治潜力可达1.14亿亩。”刘彦随说。
报告认为,应将空心村整治及土地优化配置上升为国家保耕地、扩内需、惠民生的新战略。通过空心村整治还田、还林、还园,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土地,提升农村土地价值,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报告还建议,建立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创新和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配套政策与制度。
(据新华社 吴晶晶/文 2012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