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农村建设中,云南省开远市羊街乡老燕子村探索出村民“互助共建”的求富之路,值得关注。
几年前的老燕子村,还是个贫穷落后的村庄,人均纯收入只有1600多元。村组长魏显荣说,1999年,开远市在老燕子村实施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工程,包括坡地绿化、河沟绿化、沼气池建设三大项目。“虽然政府提供钢筋、水泥、灶具扶持村民建沼气池,但村民连请师傅的200块工钱都拿不出。”村支书李红卫想出来一个办法,他把当时的45户人家分成了5个组,互相帮扶开展建设,从而解决了资金难题。依托这种方式,老燕子村按时完成了三大项目。
尝到互助合作的甜头后,2006年初老燕子村开始探索“互助建房”。“建房投入大、周期长,难度也较大。我们把关系亲密的农户组成一个互助组,互助组对各成员户的经济实力、家庭状况及建房意向进行详细了解,集体商议后先帮助经济实力较强、现住房较破旧又想盖房的农户。”魏显荣说,其他互助成员为建房农户无偿提供借款和人力支持,这样一户户地“攻关”,从而达到全村家家户户住进“小洋房”的目的。
农民有份稳定、不错的收入是“互助共建”可持续的关键。为此,老燕子村把目光投向了全村的700多亩水田。他们在保持村民耕地权属不变的前提下,把全村水田集零为整连片开发经营,种植优质水稻“云恢290”。2010年,水稻产值逾160万元,依靠种优质稻的收入占了村民收入的一大半。
互助模式,让全村53户人家有51户建了“小别墅”,40多户拥有了摩托车,还有六七户人家开上了小汽车。
(摘自《半月谈》 李银 吉哲鹏/文 201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