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有100万亩桑园,每年每亩桑园约可修剪桑枝条400公斤,年总产桑枝条40万吨,这些桑枝条大多废弃在田头地角,未被开发利用。近年来,淳安、开化、桐乡等地利用桑枝发展黑木耳1000余万袋,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效益分析 一般1亩地可排黑木耳菌棒8000—10000袋,以亩排8000袋桑枝黑木耳为例,每袋产干耳65克,以每公斤干耳价格60元计,每袋产值3.9元,每袋生产成本2.0元,亩产值3.12万元,纯收益1.52万元。
典型模式 淳安县现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8家,其中淳安千岛湖龙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目前黑木耳生产规模最大的专业合作社。2010年,该社在枫树岭镇汪村村投资近300万元,承包150多亩土地种植黑木耳100余万袋。于7月8日开始制作黑木耳菌棒,9月5日开始排场,10月10日开始采收第一批木耳,每袋可采干耳75克,产值将达到450万元以上,获利100万元以上。
茬口安排 黑木耳菌棒生产可安排在8月下旬—9月初,10月底11月初排田。蚕桑产区,部分菌农要兼顾蚕桑生产,可适当延迟,但应在11月中旬前结束制棒,次年3月初结束排场。11月至翌年5月中下旬为采耳期。大规模生产可根据生产规模、生产基础设施等调整生产季节,力争早排田,早出耳,多收秋冬耳,提高经济效益。
品种选择 目前我省黑木耳栽培品种有“916”、“新科”、“浙耳1号”,其中“916”为主栽品种,该品种耳片为菊花状,肉质厚,迟熟,产量较高,抗性较好。“新科”和“浙耳1号”均为单片耳,熟性早于“916”,商品性好,适宜新区菇农种植。
培养料配方 由于桑枝韧皮部发达,含氮量较高,培养料配方应减少麸皮用量;桑枝屑装料紧实性稍差,为防菌棒在出耳过程中料袋脱壁出耳困难的情况,可适当添加杂木屑。生产配方可参考:桑枝屑80%、杂木屑10%、麸皮8%—10%、石膏1%、生石灰0.5%,含水量50%—55%。
注意事项 一是做好培养料水分控制,装袋前桑枝屑提前1天预湿,装袋后标准菌棒重量1.5—1.65公斤。二是严防培菌过程中烧菌现象发生。高温季节制棒,要加强强制降温和通风;11月后制棒,在加温发菌过程中,妥善处理保温和通风的关系,避免缺氧发菌,引起杂菌污染。打孔后,按“井”字型或三角形疏散堆放,加强通风,避免堆温升高造成烧菌,排场后出现杂菌感染。三是控制排放密度每亩8000棒,不宜雨天排放。各环节加强温度监控,及时关注天气变化。 (省农业厅农作局 陈青 淳安县农业局 王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