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中国农业“暖”中应变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我国北方千百年来的这句农谚,现在却不灵了。71岁的河北隆尧县东良乡周村麦农邢老德很是纳闷:“这几年来,秋分时节种的麦子到了冬前就开始旺长。现在变成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了。”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显而易见。据统计,我国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5000万公顷,因灾导致的单品种粮食产量波动可达20%左右,严重时可达30%以上,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旱灾,其次是洪涝和风雹灾害。此外,气候变化使我国病虫发生时间提前、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危害加重。
  气候变化给我国农业敲响警钟。农业是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出现变动,大幅度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将不可避免地逐渐出现。中国农科院有关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因气候变暖可能会下降5%至10%。
  如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国农业面临的新挑战。有关专家建议从四方面着手减少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预警机制;调整农业布局,增强农业生产系统的抗逆性和可恢复性;培育推广高产、优质、抗旱、耐涝、抗高温、抗病虫等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姚润丰 等/文 2009年12月26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