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发展和救援组织乐施会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刚刚完成的一份关于我国棉业发展的报告判断,入世以来由于进口棉冲击,我国棉农已丧失一半左右市场机会,棉花有可能继大豆之后,成为下一个对外依存度高企的大宗农产品。项目负责人刘源博士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在支持棉业和保护纺织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调研发现,加入WTO后,我国棉花进口急剧增长,2003年起成为世界第一大棉花进口国。2008年进口量为219.3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19.5倍。进口量的增长背后是不断增长的棉花消费需求。但是,“棉花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并未惠及国内棉农,巨大的国内需求并未引起棉花价格上涨,反而出现由国际棉价波动带来的国内棉价波动不定”。这正是由于进口棉大量涌入打压了国内棉农的利润空间。出于遵守入世承诺,我国政府取消了大部分针对棉花的补贴,而美国等棉花出口大国,仍然施行较大力度的棉花等农产品支持政策,致使其产品价格竞争力增强。我国国内棉价长期处于低价位,并进而带来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和农户收益的波动。
为避免棉花沦为下一个大豆,刘源及其研究团队建议,最迫切和关键的是抓住本轮多哈回合谈判重启的契机,坚持大幅度削减发达国家的国内支持,减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不公平竞争,从而改变WTO机制中双重标准的扭曲贸易体系。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申剑丽/文 2010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