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龙游是全国瘦肉型猪基地县和我省畜牧业主产区,曾被省政府命名为畜牧强县。近年来,龙游县大力推进畜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抓发展规划,推进园区建设。
针对当地山地丘陵的地貌特征和农村畜禽散户养殖较多的特点,早在2000年,县里就确立了养殖业“出村上山、园区集聚”的发展思路,制订了畜牧业发展规划,划定了可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推进园区化、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理的要求,目前全县已规划建设生态养殖园区35个,其中生猪养殖园区27个、禽类养殖园区8个,面积达到5.9万亩,可容纳100万头生猪和2500万羽家禽的养殖,实现了集聚、集约发展。现有1个养殖园区被列入农业部标准化示范小区建设,2个养殖场被评为省级现代畜牧生态养殖示范场。
二是抓项目实施,推进综合治理。
2005年,龙游县专门出台了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工作意见,实行业主为主体、乡镇为主导、部门抓督办的工作机制,全面实施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至今,全县已完成636家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建成大中型沼气池10.236万立方米,治理面达到85%以上,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三是抓转业搬迁,推进问题破解。
早些年,由于规划滞后,监管不力,乱搭乱建养殖场的现象较为普遍。龙游县直面问题,因势利导,采取行政推动、政策引导等措施,全面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对水源保护等特别敏感区域的养殖场搬迁到养殖园区,政府给予每平方米猪舍150元至250元的补助;对一般性禁养区由生猪改养禽类,做到转业搬迁不停业、不影响发展。全县现已完成29家规模养殖场的搬迁工作。
四是抓模式创新,推进循环利用。
龙游县以沼气工程建设为纽带,大力引导农户利用沼液灌溉农作物,形成畜禽——沼液(渣)——农作物的良性循环,培育了一批养殖规模大、循环利用好的示范园、场。通过示范推广,全县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按照10头存栏生猪一亩消纳地的要求,配套相应的园地,就近消纳排泄物;大型规模养殖场与种植基地对接消化排泄物。同时,龙游县还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生态循环畜牧业,形成企业化、专业化的综合处理服务系统和完整有效的循环利用产业链。
五是抓制度保障,推进持续发展。
为发展生态畜牧业,龙游从县到乡镇建立了畜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发展、治理、防疫、服务,实行目标管理、实绩考评,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力。同时,龙游县制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畜牧业发展、实行长效管理的工作意见和管理办法,形成了配套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体系。
在制度、政策体系的保障下,龙游的畜牧业发展更快了。2009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31.2万头,同比增长10.33%;家禽饲养量3447.91万羽,同比增长23.45%;畜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12.55亿元,同比增长8.19%。农村环境更美了,农民收入增加更多了。2008年,龙游县仅生猪养殖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2.5亿元,人均增收830元;由于沼渣、沼液的充分利用,全县10万多亩茶园、竹园、果园的土壤得到改良,节省化肥投入800多万元,达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作者系龙游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