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新中国首轮建交潮内幕

  6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东方战线,不堪“失去中国”的美国,带领西方阵营,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三管齐下,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的艰难处境下,新中国经受住了考验,逐渐站稳脚跟,迎来了第一波建交潮。
苏联很在意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随着1949年10月3日苏联与中国闪电建交,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与新中国建交的高潮,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月,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匈牙利等8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在建交过程中,苏联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也很在意其必须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面子。在新中国刚成立那天,捷克曾联系苏联外交部,问询此时可否与新中国建交?获得的答复是,当然要建交,不过要等到苏中建交公报发表之后。不过,南斯拉夫却在与新中国建交时出现了例外,原因是1948年苏、南两党矛盾激化,南共被共产党情报局开除,为了尊重苏联,新中国虽然刚宣布建国没两天就接到了南斯拉夫表达建交意愿的电文,却采取了不接触的态度。这个状况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才有了转变。
先谈判再建交
  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印度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相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功,同非社会主义国家“另起炉灶”的建交还是比较曲折的。对于这个状况,新中国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先谈判,再建交。
  刚独立两年的印度,对新中国表示了积极的态度。当时有很多印度人对能否与新中国建交有疑虑,然而,承认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对印度走大国之路是有利的。经过争论,印度于1949年12月31日致电周恩来希望与新中国建交。
  在双方努力下,经过多轮谈判,1950年4月1日印中建交,印度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缅甸虽然在建交时间上落后于印度,但它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谈判建交”也始于它。除印缅外,中国与印尼在1950年4月13日建交。
  此外,1950年承认新中国的锡兰(今斯里兰卡)是南亚国家中第一个向中国派遣政府贸易代表团、并签订贸易协定的国家。1953年底,中国又迎来印尼经济代表团。次年,印尼开始对中国出口被美国禁运的橡胶,中缅之间也签订了3年的贸易协定。这个时期,中国同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虽然十分有限,却成为新中国打破美国封锁禁运政策的重要突破口。
北欧国家突破美国后院
在美国的后院欧洲,也有一些国家突破了美国铸就的封锁圈。这些国家中。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不过由于谈判迟迟打不开局面,双方一直没能建交。倒是瑞典、丹麦、瑞士以及芬兰等国,倾向和平中立,认为同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关系符合它们自身的利益,它们很快与新中国建交。
  瑞典是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经过近4个月的谈判,中瑞于1950年5月9日建交。有意思的是,新中国首任驻瑞典大使耿飙呈递给瑞典国王的国书,上面除了有毛主席、周恩来的签名外,还盖有国玺、国印印记。后来的国书就不再使用国玺,只是由国家元首签署、外长附署。
  与此同时,与丹麦、瑞士的建交谈判也在进行,最终丹麦于1950年5月11日、瑞士于1950年9月14日,与中国建交。与芬兰的建交过程最为简单,因为芬兰同旧中国没有外交关系,又没有参加联合国,所以不用谈判,由两国使节共同商定好,就在1950年10月28日建交了。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1周年时,中国已与18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有25个国家公开承认了中国。之后到50年代中期,世界上共有25个国家与新中国建交。中国打破了建国初外交上一穷二白的窘境。
(摘自《老年生活报》 王硕/文 2009年9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