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一次“特别”的评奖体验

  我在今年5月收到邀请函,邀我担任在香港举办的“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评委。6月24日下午我顺利抵港并入住酒店。刚走进房间不久,电话就响了,是通知我去二楼参加碰头会。“这是什么效率啊!”在内地参加评审,大家总要先见面寒暄一阵,叙叙友情,哪有一报到就去会议室的?
  最让我奇怪的一件事,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居然一直没人来通知,又不好意思去问。过后相互一通气,才知道评审期是不管饭的——香港的文化就是不一样
  这天上午,评委们集中讨论交流情况。各位评委谈起作品来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愈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认真读了作品,有备而来的。评委要读作品,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今我们的某些评奖中,这一条早就被抛弃了。
  根据筹委会提供的资料,本届评奖共收到参评作品330件,其中中国内地50件,香港地区90件,台湾地区190件。评委会中,也是来自台湾地区的人数最多。
  这一天,按照预定日程,要讨论确定50本入围作品。我很快就感受到,所有的选择和意见,都消除了私心和地域方面的偏见,严格遵守评审程序,秉持公正之心和艺术良知。获奖名单逐渐浮出水面。评委柯倩华女士才轻轻说了一句:“要恭喜大陆的作家画家了。”原来,三个最重要的奖项都被大陆的参评作品所囊括!
  不搞题材、风格、作者方面的照顾,也不搞出版社、地域方面的平衡,一切以文本为对象,以作品的艺术品质为依据。这样的结果,多少让我这个“老资格”的评奖人感到意外。(摘自《文汇报》方卫平/文 2009年9月2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