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周刊

返 乡 农 民 工竞选村官

  2008年12月底,被称为中国首位“农民工人大代表”的张全收,从深圳赶回家乡——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村拐子杨村,当选村委会主任兼支书。他同在深圳打工和创业的好友杨国群当选为村委会会计兼支书秘书。在经济寒冬的背景下,渐渐变冷的“村民选举”话题,有了新的关注点——进城务工和创业的农民陆续进入中国乡村基层执政阶层的现象,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江西南昌、湖北十堰、山东潍坊、重庆等地也传出类似消息。比如南昌市,返乡农民工有101人参加村两委竞选,成功当选21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教授估计,过几年,返乡农民工竞选村官的比例会大大上升,保守估计会达到70%以上。
  2008年11月26日,拐子杨村村委班子换届选举,张全收向村民发誓,不为权,不为钱,不从村里拿一分钱、不赚村里一分钱,要“贴本儿当书记”。2009年2月11日,张全收告诉记者,当选后他已为村里贴了11万多元,“帮每个村民买了‘新农合(合作医疗)’,70岁以上的老人都发了几百元补贴,还重修了希望小学和敬老院,更换了变电站、安装了路灯。”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嵘说,有钱、有人脉、能办成事情,是这些“土归”竞选成功的原因之一。而那些相对普通一些的返乡民工,多在竞选中败北。在南昌、十堰等地,最终当选新一届村官的,大都和张全收一样,在外打工积累了财富,聚拢了人脉,属能力较强者。
  贺雪峰指出,这些返乡回来的村官,见过比较多的世面,法制意识比较强,村里与外面产生矛盾时,他们在交涉方面比土生土长的村官更有优势。但因为他们可能在外打工十多年,对村里的情况不是太了解,调解村内矛盾可能会显得经验不足。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第6期刘炎迅 王婧/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