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小康”构想与邓小平苏杭之行

  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这是邓小平1979年12月提出并为中共十二大采纳的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重要构想。十二大以后,邓小平到江苏苏州、浙江杭州进行调研,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提出包括“温饱——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内的中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之家”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作了最早的表述。10年之后,1964年12月,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央第一次正式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重申了这个目标。
  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领庞大代表团访问中国。在和日本客人交谈时,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这个新名词来描述未来20年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是第一次用“小康”代替“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根据邓小平的构想,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在20年时间里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苏杭之行: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
  为了实地考察“小康”目标的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苏州、杭州等地考察,2月6日下午,抵达苏州。第二天,邓小平就约见陪同考察的江苏省负责人江渭清、顾秀莲以及苏州市委的负责人等,听取汇报。
  谈话一开始,邓小平就问:“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江苏的同志回答: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时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邓小平又问苏州的同志:“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苏州的同志告诉他,若达到这样的水平,下面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2月9日下午,邓小平离开苏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当晚他对浙江省委书记铁瑛、省长李丰平以及省委领导王芳、薛驹说:“江苏从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时间里,产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后可以达到翻两番的目标。浙江能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听到浙江省委负责人表示“翻两番”不成问题时,邓小平非常高兴,并且提出,江苏、浙江恐怕要多翻一点,不止“翻两番”。
  1983年2月为期12天的苏杭之行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
“小康”构想进一步深化
  苏杭之行验证了“小康”目标的可行性。也就是从这时起,邓小平开始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小康”目标实现之后中国的长远发展规划问题上,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出了包括“小康”目标在内的分“三步走”、到21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长远发展战略构想。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阿方索·格拉时说:我们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构想为中共十三大采纳。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据新华网 曹普/文 2008年11月1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