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1和9646元,一个是去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一个是两者之间的绝对差额。这两个数字属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
在8月28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做《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时指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现了1985年的最高增幅,但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
据《报告》,2004~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每年超3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每年超6%。但同时,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孙政才在《报告》中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速低于国民经济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从未来看,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还需经过长期努力,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他说。
有会议组成人员在审议国务院相关报告时表示,2007年我国的“三农”支出增长力度还不够,“去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是32.4%,财政支出增速是23.2%,而‘三农’支出只增长23%,也就是说,国家在‘三农’上的支出还没达到平均水平。”
孙政才表示,由于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今年农民收入要在去年基数较高、增速较快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难度很大。”他指出了今年农民增收方面的工作打算,包括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等,“积极推进农业投入法立法有关工作,构建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袁场/文 2008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