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度百强县取消发布的背后,蕴含着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与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改革的多种因子。
每年9月底到10月底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总会有一个牵动全国2800多个县域的排名榜发布,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从1991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已发布了9届。然而,作为发布机构的国家统计局今年却有些“反常”,一直到11月,国家统计局的百强县都迟迟没有发布。最终,2007年度百强县被悄无声息地取消了。
如果对历年的百强县排行榜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最近几年,太湖周围所有的苏浙县域都进入了百强县,更是在十强县中占据了2/3的席位。就在全国所有的县域都学习苏南模式,羡慕苏南县域经济的强大时,发生了震动国内外的环境危机事件。“太湖悖论”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沉重的符号。这次危机,也是对百强县发展模式的一次最大冲击。
与太湖水危机相对应,另外一个连续三届进入百强县的山西河津,在2007年3月和7月,分别被山西省环保局和国家环保总局进行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进而,河津被山西省一票否决,不能参与百强县评比。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一个以衡量县域GDP为主的排名方法,充其量只是说明百强县在财富创造方面是基本成功的,反映的只是经济发展这一有限领域的情况。”
(摘自《决策》 王运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