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豪
虽已到海宁斜桥镇政府工作两年多,庄建平还是会时不时回老家仲乐村走走看看,因为他还兼着村里的河道监督员。
“我是仲乐村人,又担任过几年村里的河长。仲乐村的水质和乡亲们的生活环境,我始终惦记着。”庄建平说,回村里的时间,他还是会习惯性地到内斜桥河马皇经港的岸边走走,和钓鱼、乘凉的村民聊聊,沿着河岸,看看河道是否有漂浮物。“现在河水变干净了,河边乘凉垂钓的人明显多了。”
但这样的休闲活动,在2013年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仲乐村是“海宁榨菜”主要种植基地,榨菜加工作坊多,还有不少养殖场,以前污水大都直排河道……
家乡的水质每况愈下,庄建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我小时候,村里的水很清澈,大家都在河里游泳、抓鱼、摸螺蛳。”庄建平告诉记者,到了后来,河面河岸到处都是生活、建筑垃圾,生活污水直排到河里,很远就能闻到河里的臭味,甚至发生过河水“污死”水稻的事,根本没人敢在河里洗衣洗菜。所以,担任了村支书之后,他就希望好好把家乡的水质改善一下。
2013年,省里发出“五水共治”的号令,全面实施“河长制”,大力加强水环境治理。庄建平担任了马皇经港的“河长”,开始了“还村民一汪秀水”的治河之路。
庄建平和村干部一起,采取有力措施,动员大中型榨菜企业配备排污系统或搬迁至蔬菜园区,榨菜小作坊一律关闭。他挨家走访养殖散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他们关闭养殖场,帮助转产转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养殖场全部关闭。“以前从事养殖的农户,现在有些在村里承包了土地种菜,有些则去周边企业上班,收入都还不错。”庄建平说。
(上接第1版)
马皇经港受污染多年,河道里长满水草、浮萍,治理所需资金巨大。仲乐村村级集体经济能力有限,为解决治水资金缺口,2014年4月,庄建平牵头设立了村级“五水共治”基金会,登门拜访企业主,发动企业捐款。
“第一批募得捐助7.8万元,我们用这笔钱雇了村里的几艘船,在河道捞水草、清垃圾,一天要清理20多吨。”庄建平说,河道渐渐变干净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和企业主感觉到了治水带来的好处,纷纷向基金会捐资。现在,河道干净了,基金会的钱也多了,除了用于支付河道巡查员的工资,还用来建设河道两岸的基础设施。至今,已建成了沿河的步行长廊和绿化带,美化了周边环境。
“水质一好,仲乐村的面貌就大不一样了,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有了明显提升。”村民小组长周金林说,现在如果有人往河里乱丢垃圾,村民都会上前制止。大家都知道,村里这条河变干净来得不容易,谁也不愿意回到从前,生活在又脏又臭的河边。
如今,仲乐村河道的水质,已从最早的劣V类变成了Ⅲ类,孩子想下河游泳嬉水,家长也不会再阻止。而在现任村党总支书记陈飞看来,治水带来的影响可谓是蝴蝶效应。“环境变好是一方面,村子的建设、村民的生活习惯、村里企业的环保意识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陈飞说,村里正在规划旅游景点,搞水上娱乐项目、古村落建设等。
■记者手记
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浙江是著名水乡,绿水青山美如画,水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笔色彩。保护涵养江河湖泊水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民族长远发展。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我省持续加强水域治理,创新作为。2003年,长兴县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2013年,省委作出“五水共治”决策,吹响了全省全面治水的号角;2017年,出台了国内首个省级地方性法规——《浙江省河长制规定》。省委书记、省长任全省总河长,相关省领导分任曹娥江、苕溪、运河、钱塘江、瓯江、飞云江等6条河的省级河长。
随着治水的推进,我省不断健全完善河长制体系,扎实深化治水、管水、护水工作。到目前,已有省、市、县、乡4级河长1.7万余名,村级河长3.7万余名,实现了河道治理向湖泊、湾滩的延伸,全省江河湖海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极大地推进了“两美”浙江建设,打造出了全国治水的浙江样板。
浙江的“河长制”经验,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认可。2016年底,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向全国全面推广“河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