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扶贫攻坚战,触“网”拓新天

  □本报记者 李军
  浙江是互联网高地,一根细细的网线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无处不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即将召开,乌镇将再次吸引全球目光。在我省的扶贫领域,“网络”同样是一个很有温度的热词。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把网络扶贫作为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十大行动之一,加快构建减贫新机制,不断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探索实践“产业+”“服务+”“管理+”等网络扶贫新路子。这根细细的网线,正在给我省广大低收入农户带来更多的脱贫致富希望。
强产业,网络扶贫更惠农
“2016年以来,我们通过‘公司投资+党支部带队+村资服务+农户养殖’的精准扶贫,在龙游、四川省叙永县等地对接实施‘龙游飞鸡’项目,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创收2万至5万元。”浙江宗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瀞文说,他们的做法作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重点案例,去年被国务院扶贫办、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推广。“宗泰农业”是龙游县以互联网为销售平台,以物联网为信任支撑的现代数字农业平台型企业。“龙游飞鸡”是其电商品牌。龙游县龙洲街道渡贤头村低收入农户张宝林,两年前开始养殖“龙游飞鸡”,走上了增收之路,去年养鸡收入2万多元,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
  义乌市江东街道的青岩刘村,是“中国淘宝第一村”。去年10月,青岩刘村和四川省汶川县绵虒镇草坡片区开展结对帮扶,充分发挥电商人才和产业优势,至今已帮助当地培训电商人才40多人。“我们计划在村内设立汶川农产品展示中心,帮助草坡片区销售车厘子、青李等农产品。同时,进一步整合输出电商创业资源、技能、经验,更好推进对方农业产业振兴。”村支书毛胜平说。
  发展产业,是实施扶贫开发的根本之策。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聚的村大多地处偏远,而互联网,让他们和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近年来,浙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互联网+”助力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和增收渠道,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我省扶贫开发的新亮点。
强服务,网络扶贫更高效
  在15日举行的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上,省扶贫办与蚂蚁金服签约战略合作,实施浙江扶贫领域“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
  蚂蚁金服的网商银行,新行新做法,去年向全国贫困县贷款达1000亿元,惠及200余万用户。根据此次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创扶贫领域数字化普惠金融新模式,加强贷款扶持,合力推进相对贫困先行先试区建设。
  金融服务是低收入农户群体增收脱贫的重大短板之一。近年来,我省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根基,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发集信用评定、用途管控、贴息审批等于一体的扶贫小额信贷、政银贷、搬迁按揭贷等信贷产品,对低收入农户的贷款利息、政策性农险保费等给予适当补助,推动金融扶贫服务到村、到户、到人。
  浙江还通过整合政府与第三方社会机构力量,大力推动网上诊疗、移动教学、数字文化礼堂、创业就业培训等服务向农村和低收入农户覆盖,不断提升淳安等26个加快发展县学校、医院、培训等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让这些地区的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能通过网络助力,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比如,医疗健康科技平台微医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至今已为全国近百万贫困农户提供“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
(上接第1版)
强管理,网络扶贫更精准
  农户贫困原因多样,扶贫开发点多面广,重在精准对“症”。
  自去年3月以来,为破解对象认定难、申请材料多、审批时间长等社会救助普遍面临的问题,嘉兴市积极尝试“智慧+救助”模式,在全省率先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一键核对”平台,实现了困难家庭申请救助“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
  该平台以嘉兴城市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打通了民政、公安等10个相关部门的数据。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收入和财产等信息是否符合救助条件,进行“一键核对”,核对时间从原来的20天缩短为1小时内。
  嘉兴市的创新,是浙江出招全面打破信息孤岛,通过“互联网+管理”共享数据,促进精准识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坚持把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放在低收入农户上。为切实解决“扶持谁”“怎么扶”等问题,充分运用国家扶贫信息数据库、数据处理分析平台,积极推进基础信息完善和动态维护,提高低收入农户精准识别、帮扶项目资金精准管理、产业信息精准对接等方面的实效。同时,依托省级政务云公共数据交换平台,推动扶贫、残联、人社、民政、公安、卫健、妇联等部门的帮扶数据跨地区、跨部门互联互通互享,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全程动态管理,精准有效地推进着全省的扶贫开发事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