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秋阳下,农田中稻穗低垂,沟渠内水生植物繁茂,清澈水流缓缓流淌……平湖市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的活罗浜“现代绿色”示范灌区,2016年建成的氮磷生态拦截沟渠串连起一幅美丽的乡野秋景图。“活罗浜生态拦截沟渠,灌溉550亩水田。作为农田的排水通道,拦截沟渠既可截污净水,又能美化生态,对发展绿色农业、打造美丽田野裨益极大。”17日,平湖市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燕燕告诉记者,经过生态沟渠处理的水质,氮、磷、高锰酸钾总量分别下降17.2%、41.9%、39.7%,生态效益显著。
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建设,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末端环节的一项新技术。去年,我省出台了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管护技术要点,扎实推进拦截沟渠建设,筑牢农业面源污染最后一道防线。“去年,生态拦截沟渠建设入选省‘五水共治’五大亮点工作。今年又列入‘五水共治’一类考核目标,规划新建100条。”省农业生态能源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上个月,省农业生态能源办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团队,对去年全省建成的201条生态沟渠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大部分生态沟渠系统均具备较高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功能性和景观性良好。其中,长兴县吕山乡雁荡村、平湖市钟埭街道沈家弄活罗浜和金华经开区洋埠镇野猫畈等地建设的生态沟渠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均十分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