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顾士良/文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温黄平原,水稻一般种两季,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插上二季稻,即晚稻,还务必在立秋前将秧苗插种完毕。如果晚了,收成将减少,甚至绝收。有谚语曰:“白露白迷迷,秋分晚稻齐”“秋分不出头,晚稻喂黄牛”。20天左右工夫,割了早稻种下晚稻——夏收夏种,其实也是抢收抢种,所以“双夏”又叫作“双抢”。“双夏”繁重的体力劳动有割稻、打稻、担谷、晒谷、晒稻秆、拔秧、耙田耘田、施肥等农活。那时,我还没有成年,作为暑假期间的替补劳动力,也投入了这场“双夏”劳动中。“双夏”最轻松的农活要算是拔秧了,秧田一般水源充足,依河流或池塘而建,因为秧田的面积小,范围窄,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拔秧一边谈论村前屋后的事情。拔秧时,先把一把整齐的稻草放在密匝匝的秧苗上,用作系秧,然后用手贴着泥土,小心地把秧苗拔出来,凑成一把,放在水田里“哐当哐当”的把根部的泥巴洗去,再从前面抽出几根稻草扎秧,随手就把秧苗扎起来,丢在身后。不一会儿,后面翠绿的秧把越来越多,等待着移栽到新的空间里分蘖和生长。
江南的夏季多雷阵雨,而且往往是突如其来。“双夏”最紧张的是雷阵雨的突然来到,好好晒着的稻谷、稻秆,要抢着收进来,雨晴了,又要晒出去。雷阵雨的“捣乱”,简直把人的骨头捋直。如果连日阴雨,收进来的稻谷一时晒不干,就有发霉的危险。那时没有烘干机,只能尽量腾出地方阴干。
夏季的台风,也是难以抗拒的,大风大雨,有时还会有洪灾,给辛苦的农民带来不少灾难。如果来得早,早稻被打倒伏,增加了割稻的难度,不及时收割,稻谷还会在田里发芽,影响稻米质量。如果来得迟,发了大水,让刚插下去的晚稻秧苗“泡汤”,结果又要补插。“双夏”,让人惧怕与敬畏,但它的艰辛苦涩,让我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学会了无畏、学会了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