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七色土

儿时月饼香

  □往事悠悠 项伟/文
  我儿时的大部分光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每年中秋时,大舅和姨妈会携家带口回来团聚,而孩子们最期待的事,就是吃外婆亲手做的月饼。
  说起来,外婆做饼的技术在十里八乡算是一“绝”,各种带馅、不带馅的饼儿,都能做得喷香酥脆,让人百吃不厌。而外公也是个巧手匠人,做饼的纯手工“烤箱”、饼模都是他的作品。
  每年离中秋节还有三四天的光景,外婆便开始着手制作月饼。外婆先用油、蛋黄和水和好面醒着,接着准备月饼的馅料。外婆会焖上一锅红豆,将焖烂的豆子用纱布扎起,挤掉水分,倒入适量白糖、芝麻、油等,搅拌均匀,月饼馅就成了。
  做好月饼馅儿,面团也醒得差不多了。外婆接着用力揉面,左搓右揉,直到面团变得细腻而有弹性,然后将面团搓成圆柱型的长条,再切成若干份鸡蛋大小。接着,用擀面杖将小面团擀成圆圆的薄饼,放上适量馅料,将面饼捏成包子状,再放进刷过油的月饼模子里,盖上小木板,轻轻一压,月饼就做好了。
  做月饼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烘烤。外婆将做好的月饼挨个摊放在托盘上,推进“烤箱”里,关上箱门,再用小火慢慢烘焙,大约一刻多钟即可出炉。其间还要打开箱门,拉出托盘,将月饼逐个翻转一遍。烤月饼的时候,我总是不停地问:“外婆,月饼啥时候熟啊?”
  好不容易等到月饼出炉,兄妹几个也不待月饼放凉,抢到月饼就开吃,一个个被烫得嗷嗷叫也不肯罢休。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就是自家做的手工月饼也算是“奢侈品”。饼子做好的当天,每人能分到2个,剩下的月饼,外婆会藏到“米柜”里,待中秋节那天晚上,再拿出来给大伙儿一起分享。
  有一天,表弟实在经受不住月饼的诱惑,就搬来凳子,靠米柜放好,爬到上面,想捞月饼吃。表弟站在凳子上,腰部刚够到柜沿。只见他弯腰弓背,屁股翘起,小手拼命地往柜底放饼的篮子捞去,还差一点,心里一急,重心偏移,“扑通”一声,栽进米柜里。表妹正好看到,吓得大叫:“快来人呀!哥哥掉米柜里了。”等外婆赶到时,表弟已从柜里狼狈爬起,忐忑不安地说:“外婆,我只是想抠点月饼渣吃。”外婆轻轻地拍了下表弟的头,略带嗔怪地笑道:“你个小吃货!”然后将表弟抱出米柜,从米柜里拿出3个月饼,给我们每人1个。我手捧月饼,闻着丝丝甜香,一时竟舍不得吃。不过最终我还是将它“消灭”掉了,连沾在手上的碎渣儿都舔得干干净净。那唇齿留香的感觉,至今想来还萦绕在舌尖……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