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品牌

看诸暨同山烧是如何走向全国的

  从父母那继承了烧酒手艺后,诸暨市古美酒坊的老板王建新一直想把自家生意做大。不过,长久以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难成规模,也缺乏市场认证,生产的同山烧只能在诸暨市内销售。
  近日,在全省小作坊治理现场推进会上,绍兴向全省推广介绍了小作坊创新监管经验。王建新的作坊经过2个多月的改造焕然一新,不但生产流程规范整洁,酒坊也有了食品生产经营登记,“现在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来定酒,简直是供不应求!”王建新说。
从备案到登记 小作坊有了“身份证”
“在同山镇,连麻雀都能喝三两白酒。”这是同山烧的发源地——诸暨市同山镇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有着“江南小茅台”之称的同山烧,历史悠久,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目前,诸暨的白酒产业,以同山镇区域为主产区的同山烧年产量达到3000余吨,产值超3亿元,规模型酒企有4家,正式备案和登记的白酒小作坊26家,其中的同山远芳酒作坊是浙江省名特优酒作坊。
  然而,多年来,白酒小作坊“小、散、乱”现象一直困扰着同山烧经营户和当地政府。
  2015年,诸暨市曾出台文件,以备案形式对同山烧白酒小作坊进行规范管理,对于没有备案的对象,禁止在经营领域上柜销售。但进行备案的小作坊生产的白酒只能在诸暨市范围内销售,市场销路相对狭窄,身价也始终高不了。
  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今年3月,《关于明确绍兴市食品小作坊首批登记种类目录的通知》出台,诸暨同山烧的固态白酒法正式纳入小作坊登记目录,白酒小作坊从备案管理改为登记管理。首批申请登记管理的酒作坊共有30家。也就是说,这些小作坊有了官方认证的“身份证”。“有了食品生产经营登记的酒作坊,生产的酒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以及互联网上销售,也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让酒作坊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诸暨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6S+”溯源机制 小作坊改造提升更规范
  王建新说,想要拿到“身份证”,不只是登记这么简单。
  按照登记管理规定,家庭酒作坊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酒作坊需要有明确的功能间等。“我们将原先较为杂乱的作坊,划分了蒸酒间、发酵间、容器清洗间、灌装间等功能间,并在主要车间装上了摄像头,规范车间操作,实时把控酿造全过程。”王建新介绍,诸暨市按照‘一户一图’的要求,对当地21家酒作坊进行了改造提升。
  这些都是诸暨市针对小作坊开展的“6S现场管理法”中的内容。“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通过现场整理、清除污染源、提高从业人员素养、消除不安全因素等规范车间操作、提升管理水平、保证产品质量。
  与此同时,诸暨市还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推行“一票一码”管理方法,“一票”指取得“登记证”的小作坊必须使用全市统一格式的销售凭证,以票据来证明产品出自经正规登记的酒作坊。“一码”是指产品标签上的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可以了解企业资质、原辅材料进货渠道、从业人员健康信息等。据介绍,到今年9月,21家已获得登记证的白酒小作坊将全部安装食品安全监管云平台系统。
品牌化运作 小作坊转型腾飞
“同山烧虽然在省内名气大,但在全国范围内,名声和口碑依然有所欠缺,文化内涵和品牌价值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浙江同山醉美人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小义说。
  今年4月,一座弘扬同山烧文化的同山醉美酿酒科普馆落地建成,里面的酒杯、书画、文字无不展示着同山烧悠久的文化历史。同时,投资3500万元的同山烧特色一条街和投资1000万元的酒文化主题公园也进入设计阶段。
  据了解,目前诸暨市已经全面启动同山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申报工作。“我们将继续引导经营户提升品牌意识,指导其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响整个产业品牌。”该负责人说。
  同时,诸暨市还充分发挥同山烧酒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举办同山烧文化节、发展论坛、小作坊培训会、参展农博会、外出“取经”等活动,提升同山烧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力量。“同山烧酒业协会有助于让大酒厂带动小作坊,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大酒厂接触到全国行业发展情况,让其他烧酒师傅看到全国先进的器械、技术,找到改进的方法。同时,让规范来引领小作坊的发展,让协会来引导行业的发展,让品牌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该负责人说,要通过让龙头企业以大带小,带动小作坊整合做强、规范发展,让企业做大,农民致富,从而推动同山烧产业真正成为当地“拿得出手”的乡村振兴主导产业。
申思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