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消费领域中老年消费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同时老年消费问题也日益突显。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获取信息较少、对“保健”商品需求较高等特点,通过设置消费陷阱等手段,骗取老年人财产,致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2018年全省消保委系统共接到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类投诉357起,比上年增加125%。为此,近日,省消保委发布消费警示——防范“保健”陷阱,老年消费者谨记八个“不要”。
不要参加任何形式的会议营销。不法商家为招揽老年人,大量运用会议营销手段,成为其牟取暴利的重要方式。其假借社会公益组织或知名单位名义,举办所谓的公益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单、发动介绍人介绍身边的亲戚邻居,以达到受骗人数的最大化。
不要透露任何个人信息。不法商家为了得到老年人家庭消费信息,会用尽一切手段,比如参加活动登记送小礼品获取电话和家庭住址,紧跟着就是电话和上门慰问,目的就是详细了解老年人的支付水平,以便一对一进行诈骗。
不要体验各类“免费”。不法商家在先期推销时通常会采取发放免费日用品、赠送药物、免费义诊、免费旅游、养生度假等方式,给老年人制造不花钱就能看病、白旅游、得实惠的假象。
不要相信所谓“专家”。不法商家利用所谓的“专家”做宣传,通过讲座、义诊等形式,打消老年人的顾虑。为了宣传保健产品的效果,讲座人往往被冠以“国家高级营养顾问”“军医老专家”等各种头衔。为了让老年人对产品深信不疑,讲座者在宣传方面大做文章,为产品销售做足铺垫。
不要被“亲情攻势”打动。不法商家的营销人员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打亲情牌,采取“温情攻势”,投其所好,通过各种“话术”极尽所能地拉近与老人的情感距离,不断对老人们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疾病,主动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做家务,通过逐步的交流来骗取老年人的信任,打动老年人买保健品。
不要相信“高科技”“知名机构”。保健品商家往往会打出“高科技、专利产品、绿色环保”等旗号来吸引老年人;或请名人、明星代言,证明保健品有神奇的保健功效;有的在宣传单上列举了疗效神奇的案例,甚至在宣传单上印着“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保健协会”“著名医院”授权等字样,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其实,这些号称神奇的保健品往往就是普通保健品,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
不要相信所谓的“功效、疗效”。不法商家往往大肆宣传无限放大保健品的功效、疗效,模糊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让老年人误以为自己买的是药品。有些甚至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不要相信“无效退款”。不法商家为了推销产品,增加老年消费者信任感,会作出“随时可以退货”等承诺,但真正需要退款时,才发现难上加难。如真有购买需求,要索取正规票据并妥善保存,收集保留好宣传资料,当自身维权无果时,及时到当地消费者协会投诉。
任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