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翔、周楠等在《经济参考报》撰文说,近年来,“洋种子”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但近期调研发现,随着国内种业研发能力的增强,我国种业自主选育能力不断提高,局部地区、局部品种的国产种子逐渐“收复失地”。不过,部分品种尤其是蔬菜品种的“洋种子”依然占据明显优势,甚至垄断了部分市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国产种子不敌“洋种子”,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种业研发机构和企业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针对当前国内外种业发展的差距,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的支持力度,根据基础性育种研究长期性、系统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稳定高效投入机制;提升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发挥种子企业贴近市场的优势,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育种科研攻关,强化育种创新的市场导向,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的现代种业集团;规范种业市场,打造知名品牌;强化国内外种业交流合作,适当引进国外品种,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快速提升我国种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