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华南梅花鹿悠然出没 “植物大熊猫”培育成林

浙江:生态保护多美景

  □本报记者 曹丽娟 通讯员 刘力
  本报讯 全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暨爱鸟周活动4月11日在临海启动。这也是我省开展的第37个“爱鸟周”活动。
  我省通过构建以“一区两园”
(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主体的栖息地保护体系,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工程,开展野生动植物执法专项行动等,不断推动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新进展。至今,已建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8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49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23个、自然保护小区350多处、省级以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33个,有力地维护了生态平衡,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我省对朱鹮、华南虎、扬子鳄、中华凤头燕鸥、獐、黄腹角雉、普陀鹅耳枥、百山祖冷杉、天目铁木等29种(类)极度濒危动植物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在浙江的人工种群数量已达273只,其中33只朱鹮 2014年实施野外放归,至2017年底野外种群已达64只;扬子鳄通过人工繁育,已从最初的11条增加到6000多条,野外放归的扬子鳄也已自然产卵繁殖;华南虎人工种群繁育成功,前期已繁育2只,今年又迎来3胞胎;“植物大熊猫”百山祖冷杉世界首例胚胎培养成功,人工营造成林15亩。
  目前,我省90%以上的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已全部或部分被划定在自然保护区(小区)中加以保护。其中,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我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保护区和重要保种基地;开化、泰顺、舟山、长兴、淳安等市(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白颈长尾雉之乡”“中国黄腹角雉之乡”“中国河麂之乡”“中国扬子鳄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
  随着栖息地的保护和持续的监测,新物种新记录不断被刷新。我省沿海已成为琵鹭、卷羽鹈鹕等珍稀鸟种重要的越冬地;在第二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中,我省发现两个新物种——丽水异角蟾、丽水树蛙,以及角原矛头蝮、寒露林蛙、红脚鲣鸟、加拿大黑雁、黑眉拟啄木鸟等;多次监测到黑熊、华南梅花鹿、黑麂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出没在我省的青山绿水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