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在《半月谈》撰文说,实现乡村振兴,主要靠什么?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性供给”来矫正市场,推动资源要素真正向农村流动。
一是推动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这是消除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量差距的迫切需要,也是防止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出现增量差距的必然要求。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建设。
二是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效能。最近两年,国家已开始着手调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今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力度还应继续加大,关键是要调整政策的着力点,突出竞争力指向和绿色生态指向。要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把主要精力放在创新使用方式、提高支农效能上,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
三是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一方面,农村要对城镇的新需求作出灵敏反应,加快推进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另一方面,城镇要对农村的新需求作出灵敏反应,加快调整工业部门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工业品下乡”的针对性和效率。
克隆猴研究伦理规范不可或缺
作者柯济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消息: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人们在兴奋的同时,也隐隐觉得恐惧:会不会有一天,人也能被克隆?灵长类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会不会给人类带来更多伦理困境?
其实,从“多莉”羊诞生的那天起甚或更早,人们对于克隆技术的伦理讨论从未停歇。不只是克隆技术,二十几年来,生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出现之后,科学家、宗教界、公众就一直在讨论其中可能涉及和引发的伦理问题,并逐渐在更大范围和趋势上达成一致。此后,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包括克隆技术在内的诸多技术的使用和研究进行伦理规范。
据介绍,这项克隆猴实验是在严格的伦理规范下进行的。当然,涉及人类存续和发展的伦理问题,再怎样谨慎也不为过,这需要包括科技界在内的各方参与和充分讨论。不过,技术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使用它们的人——能威胁人类生存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