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逾3万公顷,空置率却达68%;围海养殖用海总面积约18424公顷,只有27%经过合法审批;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搞旅游开发和围海养殖……近日,国家海洋督察组历数河北省海洋生态保护的一系列问题。而就在近日,国家海洋督察组也分别向海南、福建、广西反馈了督察情况,指出了包括用“土政策”代替国家政策,违规出让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违规调整海洋功能区;围填海项目审批不规范、监管不严等问题。
海洋生态获得空前关注,这是值得注意的信号。虽然近几年来,环保的热度一直不减,但相对于其他环保领域,海洋生态保护一直处于较边缘的状态,公众在乎身边空气、水、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对于遥远的海洋,往往比较陌生。
海洋生态保护不应被忽视。海洋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更关乎国土生态的安全,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健康。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当下,中国海洋生态破坏可以说已触目惊心。持续几十年的“海洋开发热”,让海洋生态遭遇几乎毁灭性破坏。调查显示,围填海已使中国滨海湿地面积锐减57%,大规模围填海,让许多湿地鸟类栖息地和觅食地消失,此外,岛屿消失、海岸线改变加大了洪灾和海啸风险。许多近海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使得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
海洋生态灾难的背后,是一些地方政府的乱作为、不作为。以被海洋督察组点名的河北为例,该省的围填海项目审批几乎形同虚设。而对于违法围海养殖,也存在处罚力度过轻、以罚代管等问题。不仅是河北,海洋督察组近日曝光的辽宁的问题也类似,其中包括,围填海项目化整为零、分散审批问题突出;一边是疯狂围填海,一边是围填海土地大量空置,核查发现围填海面积有15150公顷,空置9441公顷,空置率高达62%。
过度的“海洋开发热”该冷冷了。填海不能再想怎么填就怎么填,海水养殖不能再无序发展,向海排污更不可再任性。海洋开发,必须科学、审慎评估海洋的生态承受力,把对海洋的生态影响降到最小,让近海环境得以休养生息。这一切,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在严格执行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监管责任,用法治向破坏海洋生态的行为说不,向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说不,依法治海,依法护海。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