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草根创业”如何迎来春天

  □万劲波
  近年来,全国各类“双创”基地蓬勃发展,“精英创业”和“草根创业”并举,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不久前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强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当前,“双创”引领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加速向生产率更高的部门流动,特别是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双创”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虽然蕴藏着巨大的创业热情与能量,却面临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投入能力不足、创新人才相对缺乏、创新氛围不够浓郁等问题。在信息时代,“草根创业”如何迎来春天?事实上,相对落后地区因为“返乡下乡创业”的兴起,涌现出了不少创新故事,如“互联网+精准扶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乡村建设+文化旅游”等等,层出不穷。鼓励“双创”相关政策措施向基层倾斜,也是此次国务院印发意见的重点。
  让创新资源惠及“双创”生态系统的“末梢”,激发更多的创意并转化为新动能,首先需要联通中央地方“双创”平台。中央平台和地方平台各有优势,通过“互联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构建互联互通的国家“双创”平台体系,可促进优势互补,在人才、资金、政策、创业辅导、产权交易等方面共享信息、对接资源,更好地推动基层创新创业向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其次需要融通中央地方“双创”主体。发挥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及创新引领型企业在“产学研用金”合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不同主体相互协作的国家“双创”生态系统。全国共享创业导师队伍,央地联合开展创业培训,更好地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组合,向基层扎根。央地联合设立面向基层的创业投资基金,共同引导各类园区、高校、院所、国企和大中小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专业服务机构融通发展,深耕基层创新创业,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此外,有必要以县域为节点,构建常态化的国家“双创”活动网络,使每个节点都能为“双创”人才识别、项目落地、供需对接、资金扶持等提供服务,为各类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双创”群体创造更多的出彩机会,搭建广阔的圆梦舞台。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