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虞山舜水,是我家乡。孝德贤风,予我滋养。千里将行,山高水长。报效祖国,增荣乡邦。谨以宣誓,永志不忘。”近日,100张青春的面孔和响亮的宣誓声把久负盛名的绍兴市上虞区的乡贤文化推向了高潮。百名学子在即将辞别家乡、走入大学校门之际,成为上虞区“新乡贤培育青蓝工程”中的一员,进入乡贤“预备队”。
上虞素有“江南名士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乡贤文化之乡”。“乡贤文化”从某种意义来看,就是某一地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她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们认知过去、对待自我的态度,也照见了岁月长河中凝结的“精神珍珠”以及喧嚣背后的世道与人心。一方乡贤,在一方乡土中的人文道德力量不可谓不大,由一乡及一县,由一县及一省,由一省及全国,所谓聚溪成流。现代社会,给传统的乡贤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培养“有德行、有才华,愿为故乡、为社会作贡献的‘新乡贤’”,凸显“爱国爱乡、敬业诚信、崇学向善、乐于奉献”的新乡贤文化的核心理念,无疑是非常迫切和十分重要的。
毫无疑问,要让乡贤文化的核心理念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追求,光作些泛泛的宣讲是不够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理应放到对新乡贤的挖掘培育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虞创设并开展“新乡贤培育青蓝工程”,值得各地借鉴。这百名学子在进入乡贤“预备队”后,上虞乡贤研究会将通过“乡贤之家”,不定期跟踪这百名新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收集他们成长、成才信息,从感情上、精神上、物质上鼓励他们走上乡贤之路,不断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不忘故土,情系乡贤,这必将驱使他们从家乡故土中汲取力量,从过往乡贤中强壮心志,并以早日成长为名副其实新乡贤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对过往乡贤们的温情与敬畏,体现对家乡的支持和反哺——尤其是通过发挥他们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努力实现资金回流、企业回迁、信息回传、人才回乡。
新乡贤文化的弘扬有很强的示范引领作用,他们的嘉言懿行能像古代的乡贤一样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并进一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乡深深扎根。传承乡贤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围绕树立新乡贤、培育新乡贤、弘扬新乡贤文化上持续发力、创新拓展。唯此,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