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定寰 王斯成
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新途径,光伏扶贫在全国各地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回避。特别是,最近两年频发的光伏扶贫电站的质量问题,如低价中标、选择低价劣质产品所带来的行业隐患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光伏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已引起行业及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2016年初,国内某权威第三方机构对某省8个区县的光伏扶贫工程展开了一次专业的质量检查,结果显示:39个样本电站中,效率处于较好水平的仅为六成左右。部分电站存在施工质量较差等问题。
对此,行业专家建议:第一,电站建设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电站站址的选择和统筹。第二,要进一步严格承建单位和光伏扶贫的准入条件,强化技术评审和管理。第三,建立行业标准,严格要求扶贫电站设备造型,选择行业内一线品牌,从源头保证电站25年安全可靠运行。第四,针对多数扶贫电站容量小等特点,可按区域建立统一的集控系统和运维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运维,提高运维质量。
建设光伏扶贫项目只有选择有质量保障、有长期经营能力、信誉品牌良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合作伙伴,才能真正持续地为老百姓创造稳定收益。不能一味以“低价”为导向,为了降低成本,选劣质的、不负责任的厂家的产品以次充好,最终把利国利民的好工程,做成豆腐渣工程。“以最低价中标”为导向,必然会成为不少企业乃至整个光伏行业未来发展的“不可承受之重”。如果这种现象仍然持续,可以预见一些问题将集中爆发。
其一,电站寿命急剧下降。低价竞标首先受影响的就是电站质量和寿命,业主也必将为项目的“失利”背上难以卸下的包袱。尽管目前电站问题还未集中爆发,但一些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据内部人士透露,没有企业愿意赔本做工程,因此只好通过单纯的偷工减料去降低设备的成本,甚至会用一些质量较差的组件和逆变器。
其二,以最低价中标迫使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罔顾契约精神,各上下游企业无法对研发创新产生兴趣,只能挣扎着活在当下。由此带来“良币驱逐劣币”的困局。
光伏扶贫惠及百万贫困户,本是件公益事业,更要做成良心工程,千万不要成为呼啦一阵风吹过,电站建了,厂家领钱了,后面没人管了。呼吁光伏行业及相关管理部门,能从产业初心以及管理制度、标准等层面出发,推动光伏扶贫产业健康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