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娟
据媒体报道,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校园里,藏着一座“秘密花园”,里面种有近百种植物,包括西瓜、玉米等各种蔬果以及粉荷、蓝鸢等各色花卉。5年前,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种乐协会,尝试在校园开发荒地。他们想做有文化的“花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如今,这片小小的田地,已孕育成师生们的“秘密花园”。
对此,有人点赞,有人质疑。点赞者认为,在大学种菜种花是一种新式的社会实践;质疑者认为,大学时间宝贵,大学生在学校做“农夫”,纯粹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
真的是浪费时间吗?我们先来听听“过来人”怎么说。参与创办种乐协会的王森林说,自己已毕业两年,回顾大学4年花费时间打理这个“花园”的选择,带给他的改变和收获太多太多,难以一一描述;现任种乐协会会长李文则成了同龄人中的“牛人”,通过田间种植,目前能辨识近500种植物。
再仔细想想,其实“以《诗经》之名种地”的好处有很多:
最直接的就是,大学生们通过锄草、犁地、浇花,掌握了劳动技能;看着一颗颗植物慢慢地开花结果,体会了劳动的不易;收获了西瓜、玉米、豆角等受师生热捧的农产品,经济上得到了回报。而且报道上说,现在这个“秘密花园”已开辟出了多个区域,有蔬果区、藤蔓区、大棚区、花草区。如此有条不紊,很考验学生们的综合管理和分析判断能力。姑且不说,这些理工类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否与“三农”有关,单这些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就足够他们受用一辈子。
话又说回来,万一某天,这些理工类大学生毕业后转行跳入“农门”,那段在学校的种地经历,就实实在在地成了他们的田间实验,将为他们在“三农”领域创业创新提供宝贵经验。这不是不可能。现在农业发展的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对“三农”的扶持政策一个接着一个,比如近日中办、国办专门下发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框架;各地也不断出台新政策,加大对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到农村去”成了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但农业毕竟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报周期长,如果没有一定经验,光凭一时热情,最终失败在所难免。如果在学校有这样一段种地经历,就可以少走弯路、少受挫折。
而对那些“老农业”来说,“以《诗经》之名种地”同样不乏借鉴意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大学生们把“秘密花园”中的植物与《诗经》中的诗句联系起来,进行生动介绍,让原本很普通的植物一下子充满诗意。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倡农旅融合,在实现农旅融合过程中,需要挖掘农业文化,发展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以《诗经》之名种地”为此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