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非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

政府回应:将留存影像

  近日,66岁的刘秀华刚刚完成了8只蜡制“芒果”的上色。这是老人为今年庙会做的准备。如今,作为蜡果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刘秀华是北京目前唯一能够制作“蜡果”的手艺人。
  面临失传的“非遗”手艺,远不止蜡果。笔者调查发现,北京绢人、联珠快书等“非遗”,均已进入濒危状态。不少“非遗”已无传承人在世,或仅存一人。
  在北京,总量三分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在西城区。据官方统计,该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6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67项、区级非遗保护项目162项。数据显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目前为200余人,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岁数普遍偏大。由于部分传承人年事已高或有的陆续去世等原因,目前传承能力较弱的非遗项目,占到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需要社会给予关注。
  为挽救“非遗”文化基因,西城区启动了“黑匣子保护体系”。对于目前名录中的10项部分失传项目与30项濒临失传项目,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将通过影像、文字等方式,为其留下“基因库”,让未来对“非遗”仍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接触或学习到非遗项目的知识与技巧。
  目前,西城区非遗保护中心正在为部分濒危非遗项目拍摄专题纪录片。从已经制作好的几部纪录片来看,内容包括项目历史渊源、传承人及专家访谈、项目整体结构及教学等详尽信息。
(摘自《新京报》 戴轩/文 2016年11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