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尧
实施农业走出去,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转移国内农业过剩产能的重要途径。传统意义上讲,产品、技术、资金、成套设备、人员、服务等走出国门都属于走出去的范畴。现在范围更广,如资金、文化、发展经验等都在走出去。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除了缺乏政府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实施主体的企业,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守法意识不足,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意识不足,社会责任和形象意识不足,属地化经营水平低,内部管理水平低。要使农业走出去真正成为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接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有效方式,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问题和执行项目。
一要尽量当地化,不要将一些不良做法移植到国外。中国经济和农业发展成绩为世人称道,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分享。然而,不少国内企业在实施海外农业投资开发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占地为王思维、农业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喧宾夺主一拥而上方式等运用到农业生产和项目管理中,无形中形成中国片区或项目区,让外方感觉既不公开透明又神秘异类,很容易导致相互误解、摩擦甚至冲突,难以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时间一长,投资或项目就无法坚持下去。
二要尊重当地法律习俗,解决当地关注的民生问题,不要总想以我为主。力求避免出现以下做法,如试图以拉买关系、变通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 (总想绕开法律和程序,只找政府),不重视环保,不遵守属地财务税收制度,不研究不遵守劳动保护法,不履行社会保险统筹缴纳义务,不重视媒体和公关工作,不履行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以旅游或短期访问签证代替工作许可签证,不重视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以建立华人工作生活圈为荣),所有就业工种通吃,等等。上海光明食品集团虽然并购了海外农业企业,但集团没派一人去并购企业任职,这些并购企业照样经营得很好,其原因值得深思。
三要有风险意识,不要脑子发热想当然。企业在外最大的挑战是经营环境的变化,涉及政治、行政、人文、法制、税收、环保、劳保、福利等;最大的风险是识别不出风险。要识别风险,首先要认识到有哪些风险,然后就是“别”,也就是要分门别类,哪些是可控风险,哪些是不可控风险。如果是可控风险,要制定风险控制机制、制度和办法,并督促实施;如果是不可控风险,要有应对办法,如买保险,设立预备风险基金等。
四要合作竞争,不要相互拆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一地或一国有两个以上的中国企业,相互之间往往不往来不沟通,更有甚者相互拆台、竞相压价,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以次充好、相互斗争。海外中国企业更需要进行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成长。建议成立海外农业开发合作协会,重点国家确定一个主体企业,该主体企业为一国农业开发合作协会的会长单位,在会长企业指导下各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对内相互沟通协调,对外发出一个声音,从而形成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