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七旬大爷痴迷葫芦画 十年做出数以千计工艺品

  葫芦谐音福禄,外形如“吉”,在民间有葫芦娃、葫芦僧等家喻户晓的形象,可食用可入药还可以做工艺品,可谓“全身是宝”。对于这一点,72岁的卢怀志深有体会:他不仅在自家菜园子里种葫芦,还用烙铁在葫芦上画画,这一画就是十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用十年建了个“葫芦居”
  在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附近一个老小区的七楼,还没进门就能看到三个繁体字“葫芦居”,看上去古色古香。开门进入,客厅两侧的架子上摆着葫芦造型的各式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中,有画了钟馗、孔圣人、弥勒佛的葫芦,也有各式造型的茶壶、酒杯,还有重庆特色的坛子、罐子,甚至还有茄子、七星瓢虫等造型不拘一格的成品。这些工艺品的上面,无一不是字、画,透露着主人独具的匠心。
  这两排葫芦都出自卢怀志老人的手:亲手栽种、亲手摘下,晾干后又一点点烙出纹理、画上画、刻上字、摆出来。这个“葫芦居”是他亲手打造,每一样东西都有他的心血,这里是他经营了十年的“秘密基地”。
  儿女都有了各自的家,老伴在大剧院附近帮儿子带孙孙,原本老卢也准备搬出去,但是他对葫芦的爱好让他不得不跟家人“远“一些。
  只为退休找个事做
  卢怀志老家是垫江的,年轻时在乡镇、农委、丝绸公司等单位工作过,对于观赏农业等更是熟悉,退休后曾帮一个景区专门做观赏瓜果,“算是小半个专家”。
  59岁时,单位效益不好破产,一直忙碌的老卢突然成了“闲人”。偶然的机会,老卢在电视上看有人做葫芦工艺品,一下子来了兴趣。“我是搞观赏瓜果的,晓得葫芦的特点,这个东西可以百年不烂,有意思!”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年。“要弄好一件东西,只要你肯用心,就没有难事!“卢怀志说,自己用烙铁在葫芦上刻出纹理,再在上面画画题字上色。最开始的时候,他老是烙坏葫芦,“一烙一个洞,只有熟能生巧,才慢慢用劲自如”。老卢说,十年间,他烙坏了四五十把烙铁,才有了现在数以千计的葫芦工艺品。
  最开始的时候,老卢的葫芦全部是亲手种植的,“跑回垫江老家种。近两年干不动了才委托亲戚帮我种。”每年的三月,播下种子,渐渐长出藤蔓、结出葫芦,到七月底基本都可收获,此后还要在阳台上晾晒至全干。
  之后,老卢会“因形赐艺”,给出不同的造型、图案,对于一些破了、残了的葫芦,他还会同其他葫芦组合起来,做成让人意想不到的造型,例如“胃”、“鸳鸯”、“夜壶”等。
  葫芦不卖但可以送朋友
  这么好的葫芦,有没有人想来买呢?对此,老卢表示:“一概不卖,伤感情。这是我的心血,可以送朋友,但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评价呢?”前不久,老卢还把自己的360件葫芦工艺品捐给了綦江的“乐天花谷”景区,专门在景区设立了个“葫芦馆”,供游人观赏,有文人还为他写了《葫芦赋》。
  写下这篇赋的人叫熊黎明,此前是垫江某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他很喜欢老卢的“葫芦”,称赞其“传承葫芦文化,载书画于壶表,流情韵于厅堂”。
  儿女对于老卢的爱好很支持,“老年人有这么个爱好不容易,而且多动手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少操心。”妻子却不怎么支持,用卢怀志自己的话说就是:“她还是喜欢孙孙多一点。”
(摘自《重庆晨报》 张旭/文2016年6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