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7版:专题

一张铜网引来红火大黄鱼

  □本报记者 蔡希师
  大陈大黄鱼产自素有“东海明珠”美誉的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岛海域。记者在位于大陈岛的台州市恒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铜网衣围海基地看到,一个圆形的围网伫立在海面上,在浪水的冲击下甚是平稳。由于技术先进,该项目获得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鱼类产业提升项目50万元补助。“这笔款项缓解了一部分的资金压力,也让我对这个项目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该合作社理事长茅兆正对记者说。
  茅兆正从2013年开始涉足水产养殖行业。他发现,传统的网箱养殖模式在发生台风灾害时,经常会发生网箱损坏导致大黄鱼被挤压致死的情况发生:“往往农民辛苦了好几年,一场台风就血本无归了。”茅兆正说,传统的网箱养殖还会附着海草等,容易因污染而产生病害。
  2014年,在台州市和椒江区的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以及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茅兆正通过技术创新,建成了一个呈圆形,内圈围网半径60米,周长377米,有效养殖面积1.13万平方米,最低潮时有效养殖水体为4.5万多立方米的铜网衣围海养殖基地。
  据记者了解,这种铜网养殖相比传统的网箱养殖有着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和抗病毒能力。由于大黄鱼的活动范围广,这样养殖出来的大黄鱼肉质也较为鲜美。
  茅兆正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按围网半径60米,周长377米,平均最低潮时水深4米,则围网的最少养殖水体4.5万立方米,按最低的每立方米放养8尾鱼种(深水网箱一般为每立方米20-25尾)计算,总共可放养鱼种近36万尾(平均规格为每尾0.3公斤左右),养殖成活率按70%计算,正常年份年可出25万尾商品鱼(平均规格为每尾0.6公斤左右),预计一般年份产量可达150多吨,产值可达1500万元,“2014年我的合作社年产大黄鱼80多吨,产值720多万元,效益250多万元。”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后随着放苗量的增加和市场的进一步培育,经济效益将会显著增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