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山坞里,没好菜,抓把活鱼把客待。”这句在开化县何田乡一直流传的乡间俚语,道出了清水活鱼对当地农民的重要性。开化清水鱼历史悠久,养殖模式独特,是当地传统特色农产品,现已发展成开化农业主导产业之一。为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东部国家公园建设,2014年,开化县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鱼类产业提升项目支持,在该县何田乡柴家村淇源头建设开化清水鱼综合体,并以此为样板,带动全县清水鱼产业发展。
淇源头因水而名,是开化清水鱼的传统养殖区,以“清水鱼古法养殖”专业村闻名。走进淇源头,记者发现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建有养殖清水鱼的流水坑塘。据村支书汪东女介绍,淇源头现有流水坑塘约36个,年产清水鱼1万公斤,产值36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从2014年5月开始实施建设综合体项目,目前已投入资金500万元,完成坑塘改建、停车场、游步道、清水鱼文化展示中心、渔家乐、北纬30度公园、绿化(鲜花点缀)等建设。下一步将在村庄上游完成蓄水池建设,确保养殖、景观用水。“现在整个淇源头就好像公园一样,处处都是美景。”汪东女告诉记者。
淇源头村61岁农民余明贵家中有三个流水坑塘养殖清水鱼,他告诉记者,在未实施项目改造前,家中养的清水鱼都是自己食用,或是送给亲戚,没带来收益。2014年依托项目建设,在村里的指导下开起了农家乐。这一年来,生意异常火爆,仅清明节两天就接待了80多人,据余明贵粗略估计,一年的盈利在13万元左右,比以前的收入高了6倍。“这次改造后,以前的清水鱼变成现在的‘金龙鱼’咯。”余明贵开心地对记者说道。
余明贵家清水鱼养殖条件的提高也是淇源头的一个缩影,通过清水鱼综合体项目的实施,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原先村民只是为养殖而养殖,很难实现效益最大化,如今,慕名来村里游玩的人数是以往想象不到的,带动了餐饮、民宿经济。养殖的清水鱼通过就近烹饪,均价从40元/公斤提高到60元/公斤,效益翻番,渔家乐户均增收2万元,一产、三产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