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文/摄
“小伙子,这是我刚从菜场买的芦笋,你帮我检测下安不安全。”杭州市民韦樟香从一把芦笋中抽出一根,请现场的工作人员帮助检测。
省农业厅农药检定管理所的青年志愿者接过芦笋,将其剪成长5厘米左右的小段,放入试管,滴入提取液,过滤后滴入反应酶,然后将样本检测液放入农残速测仪。20多分钟后,结果出来了。“大妈,根据检测,您买的芦笋的农药抑制率是20.3%,远低于50%的标准,也就是说,农药的残留量很少,质量是安全的,您放心吃。”听了志愿者的解释,韦樟香连声说好。
这是7月4日上午记者在在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金基晓庐住宅小区中心广场的所见所闻。当天,省农业厅团委联合共青团江干区委在这里举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直通车进社区活动。尽管天不作美,时不时飘起雨丝,但志愿者的摊子刚铺开,居民就围了上来。看到现场有农残速测服务,不少居民回家把刚买的水果蔬菜拿来检测。
喜欢吃水果的吴志东专门拿来一个水蜜桃,请志愿者帮助检测。“水果洗洗就吃,而且还不大喜欢削皮,所以是否有农药残留对我来说很重要。刚才志愿者帮我检测了,速测仪显示的数据我也看了,这个水蜜桃完全没有问题。”吴志东把检测结果告诉记者后满意地离开了。“平时买回来的菜,怎么处理农残才会少点?”“有人说菜场里太水灵鲜嫩的菜不好,买菜该怎么挑?”“有虫眼的菜到底好不好?”……居民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农残速测仪处,居民们拿来检测的蔬菜排成了长队。“别看这些志愿者年纪轻轻的,懂的专业知识还真多,今天真是学到了不少。”陈大姐是一所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活动中,她不断地向志愿者咨询有关农残方面的知识。听了志愿者的介绍,她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