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

叶建国:与白枇杷的20载情缘

  •   □本报记者 徐琳
      走进宁海县一市镇,放眼望去,满山都是枇杷树。这事还得从20年前,叶建国发现的一株与众不同的枇杷树说起。
      1985年,叶建国开始从事枇杷种植,因产品缺乏特色,10年间他的枇杷事业并未有太大的起色。1994年初夏采摘枇杷时,叶建国无意间发现自己果园里一棵变异了的“白砂”枇杷树上产出的果实味道特别好,甜而汁多又不粘口。这株树上的枇杷不仅外表颜色比较淡、皮薄易剥,果肉更是与“荔枝”一般白。这一年,仅这一株“白砂”枇杷,叶建国就赚了1200元。
      叶建国嗅到了商机,决定以这株枇杷为母本,对全园的800株枇杷全部进行截枝嫁接。但是,要实现品种改良谈何容易,这意味着已经投产的枇杷树要暂停产果,这对当时已负债累累的叶建国来说,是一个高风险的选择。他的决定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然而,叶建国下定了决心,他卖掉家里仅有的一间半楼房,全家租住到四面透风的低矮平房里,举债100多万元。
      为了开发新品,叶建国一面自己摸索,一面跑省、市、县的农科部门,连大年三十都奔走在路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第一批嫁接的“白荔枝”枇杷开始产出,每公斤卖到24元还被抢购一空。
      叶建国和他的“白荔枝”枇杷声名远播,不少本地、外地果农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他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有人劝叶建国辛辛苦苦创出来的新品种和栽培技术不要给他人,不然就没钱赚了。叶建国当时也曾犹豫过:如果独家拥有,他的“白荔枝”枇杷至少可以“红”10年;要是大家都发展这个新品种,最多只能“红”3年。但这位朴实厚道的农民最终还是决定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大家,并且提供无偿服务。
      他承包了10多亩土地,自学果苗繁殖技术,每年培植六七万株“白荔枝”枇杷果苗,低价供给所需农户;他抽时间,贴车钱,从种植、定枝、剪枝、施肥、捕捉害虫,到疏果、套袋、采摘,每道环节亲自指导。他的手机成了“农技110”,果农们遇到疑难问题,他有问必答。他还高价收购果农的产品,通过自创品牌,帮助推向市场。
      如今,宁海已有近千家农户种上了“白荔枝”枇杷,仅一市镇就种植了1.25万亩,产品远销国内外,为农户增收2000多万元。而白枇杷,也成了一市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