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

王根连:让“稻鱼共香”一地双收

  •   □本报记者 姚力丹
      他,摸索创新并推广了“稻鳖共生”新型种养模式,实现了“鱼粮双收”,一地两得。他就是德清县清溪鳖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王根连。日前,记者专访了王根连,聆听他的创业故事。
      王根连原是德清县农科所的一名技术员,1992年,他借了4万元钱,到当时的雷甸乡承包了20亩大田,开始试养甲鱼。
      没有现成的种鳖,王根连就从市场上收购了400多只野生甲鱼,按照书上学来的知识建了一个甲鱼孵化室,自己摸索培育。由于没有经验,温度、湿度掌握不到位,第一次买来的野生甲鱼冻死大半。第二次他又采购了300多只甲鱼,总结第一次失败的教训,认真培育,到次年5月,甲鱼开始生蛋,小甲鱼终于出生了!
      当时,养鳖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温室暗棚养殖,甲鱼养殖棚内黑暗闷热、腥臭味浓。王根连通过几年摸索,创新性地采用亮棚温室和二期分段法养殖,让甲鱼在亮棚里生长到150克左右再移到外塘进行生态养殖,使甲鱼更贴近自然生长方式,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同时,经过多次提纯后,王根连又将德清的地方野生甲鱼繁 育 成 了 商 品 甲鱼——清溪乌鳖。2008年,他历经15年时间选育的“清溪乌鳖”通过了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
      这几天,王根连的养殖基地里一片忙碌:1000多亩单季稻正准备插秧。王根连告诉记者,他建的甲鱼养殖池是没有硬化处理的,池底还保持农田的原样,提高水位就能养甲鱼,放干水就能种田。
      说起为什么会想到“稻鳖共生”,王根连说,自己是从研究水稻起家的,所以有个“水稻情结”,想种出全中国最好吃最安全的大米。
      “每年4月中旬种植单季稻,11月水稻收割后,甲鱼继续养在池里冬眠。”王根连告诉记者,“稻鳖共生”好处很多,养鳖最怕发病,在同一块水域连养两年,常年投放的饲料不能被吃完,加上粪便的排泄,水体很容易营养过剩,鳖容易得病。“但塘里种了水稻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残剩饲料和鳖的粪便可作为水稻的有机肥,甲鱼在运动中还可驱赶、吃掉对水稻有害的虫子,水清了,甲鱼也不会发病,堪比野生甲鱼。”王根连说。
      经过多年摸索,王根连已选择出了最适宜“稻鳖共生”的技术模式。他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617公斤,鳖亩净增重135公斤以上,这个模式还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力推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