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温岭市新河镇一村落的陈大伯,正在收割“早稻”,比常规早稻迟了1个多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该村两个陈大伯,一个75岁、一个71岁。因在贮存谷种时未挂标签写明谷种名称,在春播育秧时,将晚粳稻谷种当作早稻播到田里。移栽大田后,到了小暑时节,别人家种的早稻都长出稻穗,两个陈大伯的“早稻”还没有孕穗迹象,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将晚粳谷当早稻播了。3.5亩面积的陈大伯,颗粒无收,用拖拉机翻耕掉“早稻”作肥料,插上杂交晚稻,目前长势良好;1.5亩的陈大伯,留下0.2亩,亩产只有50多公斤。
两户共计面积5亩,按一般亩产400公斤算,加上肥料、防病治虫农药等成本支出,经济损失7000多元。
在此建议农民朋友,贮存谷种时,要挂上标签,注明谷种名称,防止出现类似事故。
应明友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