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积极主动 科学应对

我省晚稻重大病虫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省植保检疫部门调查,受持续凉爽多雨寡照天气影响,今年我省晚稻重大病虫呈大发生态势。
  一是水稻病害流行面广蔓延快。全省纹枯病大发生,累计发生面积近千万亩,田间病情上升迅速,平均丛发病率达50%,个别田块超过90%;稻瘟病散点状流行,除山区半山区老病区发生外,嘉兴、宁波、绍兴、杭州等平原稻区均有发生,发病品种扩展至中“浙优1号”、“浙粳88”、“秀水321”等主栽品种。此外,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在全省稻区开始见病。
  二是“两迁”害虫持续迁入增殖快。8月中旬以来,大部分稻区灯下再次出现褐飞虱迁入高峰,整体迁入虫量为去年同期1.5倍以上,浙南、浙中稻区单日灯下虫量达到千头以上。田间虫量急剧上升,平均百丛虫量达800头,全省约有40%单季杂交稻褐飞虱虫量达到和超过大发生指标。浙北稻区8月17日起出现稻纵卷叶螟蛾高峰,其中平湖市高峰日亩蛾量达到千头。
  三是不同稻区、田块间差异大。受耕作制度、主栽品种等因素影响,当前浙南稻区褐飞虱、纹枯病重于浙北稻区,浙北稻区稻瘟病、稻纵卷叶螟重于浙南稻区。浙北稻区二化螟危害下降,大螟上升为主要螟虫危害种类。此外,由于受防治药剂及用药水平等影响,不同田块间防治后残留病虫数量差异大。浙南沿海稻区由于二化螟对常规使用药剂抗性上升较快,部分重发田块枯心率已达15%以上。
  针对晚稻病虫发生种类多、成灾风险大的严峻形势,我省各地高度重视,积极行动,科学应对,全力以赴打好晚稻病虫防控战。省植保检疫部门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进行会商,部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截至8月底,我省各级植保检疫部门通过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扩大调查范围,加大调查频度,组织专家会商,累计发布晚稻病虫情报300余期,为抢抓防控时机、针对性地开展防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制定防控方案,指导农民准确把握防治时机和科学合理用药。全省举办水稻病虫防治技术培训班100余期,培训乡镇农技人员、专业化服务组织、种粮大户等近万人次,发送病虫防控短信5万余条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各地以推进整建制统防统治试点为抓手,大力推广生态防治技术、“一高两低”环保农药和高效植保器械,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融合,提升科学防控水平。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5亿元,组织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近400万亩,建设省级整建制统防统治试点28个,试点区域散户带动率达到90%以上,实现农药减量20%以上。
  据统计,截至8月底,全省普遍用药防治2—3次,累计防治面积约3000万亩次,晚稻重大病虫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沈志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