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寻找最美林场人

林场的“活地图”“资料库”

——记长兴国有林场场长何国庆

  有的人,把青春写在纸上,飘逸潇洒;有的人,把青春踩在脚下,醇厚实在。何国庆属于后者。
  他说:“为家乡多栽一些树,多播一些绿色的希望,是我的责任。”凭借这种强列的责任感和执着追求,他跑遍了长兴国有林场所有的山头地块,对每一处地理位置、立地条件和资源分布情况都了如指掌。他俨然是林场的“活地图”、“资料库”。
  1983年,18岁的何国庆和父母亲一起在林场工作,负责守夜的何国庆经常因半夜睡着被父亲责怪。父亲告诉他,“森林资源属于国家,保护好国家的林业资源,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句话从那时起就烙在了何国庆心里。
  不管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防止林木被盗,还是现在的防控林区火灾,甚至带领林区职工致富,何国庆一直实践着对绿色事业的一份坚守和担当。
  1997年,当上长兴泗安林场场长的何国庆,一心想带领职工致富,可现实是,林场虽有经营面积2.7万亩,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功能薄弱,职工收入微薄。就在那一年,他提出了全员承包的想法,带领林场职工和周边的林农承包山地,种植青梅、茶叶、苗木等致富树,不仅降低了林场的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也带来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收入。
  2002年,长兴县原有小浦、泗安、红山三个国有林场改制,合并为长兴县林场,肯钻研、有想法、善管理的何国庆被提拔为场长,负责全县7.6万亩林地的统筹管理工作。国有林场合并初期,何国庆在着手建设队伍的同时,始终坚持兴林富民的信念。在一次到外地走亲戚时,何国庆看到那里的毛竹经过培养和管理,能产生几万元的收益,马上联想到自己所在林场的几万亩山林和全县近百万亩林地:即使种上一小部分毛竹,那也是个大产业啊!在得到林业部门的支持下,何国庆立刻付诸行动,到外地参观、考察、取经……经过几年的摸索和积累,何国庆总结出一套毛竹栽培新技术——生态造林和快速成林、低产改造等系列技术。
  在何国庆的带领下,仅几年时间,长兴国有林场毛竹林面积就由原来的不到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万亩,毛竹林效益由原来的300元/亩到现在最高达到2000元/亩。另外,何国庆还带头承包300亩毛竹林进行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除了与竹子打交道,何国庆还带领林农经营青梅、银杏等特色林业,会同省林业厅和县林业局等部门,先后在小浦林场成功实施了青梅无公害栽培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森林食品生产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周边林农增收致富。
  多年来,何国庆还承担了多项林业技术服务项目,因贡献突出,先后被评为长兴县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长兴县农村优秀实用人才、湖州市百佳优秀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