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5版:寻找最美林场人

绿色森林的守望者

——记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林技员王良衍

  在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的丛林中,经常有一个矫健的身影在树林里穿梭着——春季造林补植,夏季检查抚育,秋季采收种子,冬季测量树木,年复一年,守护着那块绿色宝地。他就是天童林场赤诚的林业科技员王良衍。
  1945年出生的王良衍,今年已69岁,是2005年退休后被林场返聘的。保护森林是林场职工的主要职责。1972年以来,林区大片马尾松纯林遭受松干蚧、松毛虫危害,损失惨重。王良衍在林中深思:传统的森林害虫预防手段用工多、损失大、污染重,可否利用天敌来控制,使害虫有虫但不成灾。他默默地一边自学昆虫学、生态学,一边寻找害虫的优势种天敌,发现松干蚧天敌有瓢虫、草蛉、益蛉和瘿蛉等。如果用天敌来控制害虫,需弄清天敌与害虫的生活史和其互存及消长,人工饲养繁殖及林间释放三个问题。于是,他向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中国农林科学院等单位求教,日复一日地观察虫情,一次又一次地配置人工代饲料及饲养方法,把自己的住所变成了“虫笼”。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3年的试验,他终于成功地配置出天敌的代饲料和饲养方法,繁殖了大量的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并引起国内外有关研究单位的高度重视。复旦大学、中国农林科学院和省林科院(所)纷纷提出协作意向。在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成千上万人工饲养的天敌在杭州、绍兴等地的松林中释放,防治效果达82%。
  1984年,王良衍被任命为天童林场副场长,负责营林生产。工作环境变了,职务也变了,他对林业事业的热情更高了,责任心也更强了。天童林场有山林面积10016亩,这些林区除部分风景林外多数是黑松、马尾松、柳杉等人工林,林分简单、结构单一,生产力低、容易遭自然灾害和森林病虫害威胁。看着千亩连片的人工山林,王良衍觉得应将这些低质、低效林按立地类型和实际林况进行大面积科学改造。可如何改造呢?通过学习,他应用“近自然林业”的经营理论及技术措施,结合林场实践,与华东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利用潜在植被和群落演替规律,对林分进行改造,试验3年取得成功。他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将这一科技成果在全场和邻近山区推广,使大面积低质、低效林产生恢复快、投入少、效果好的成效,得到山区群众的好评。
  与王良衍交谈,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他绝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搞科研的书呆子,而是一位“站在森林中眺望天安门”的林业科技人员,言语之间流露出强烈的使命感,思考的是如何确保地区和中国的生态恢复和生态安全。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山坡上,成果留在林区中,让‘天公’来证实,让群众来评价。”目前,他野外设立的研究样地有80个,恢复的示范林有5个片区。他曾被授予全国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等称号,在全国核心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