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地相继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眼下气温回暖,各种病菌大量繁殖并迅速传播,极易导致各种畜禽疾病发生。从养殖场(户)预防禽流感角度来说,必须将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通过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疾病的危害:
一、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主要是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措施。饲养方面,要供给畜禽生长和生产所需的全价饲料,质量要好,要能满足畜禽生长和生产所需的营养需求,尤其是维生素的供给一定要充足;同时,供给充足、清洁的饮水。在管理方面,要精心细心,密切注意畜禽的变化,调控好畜舍内环境条件,尤其是要把握好温度、湿度两个关键因素。此外,提倡全进全出的管理方式,隔离饲养。
二、改变饲养方式。良好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疾病的关键。首先,要避免畜禽和水禽混养,防止交叉感染。其次,尽可能减少放养,放养畜禽因为比较容易接触其他禽类、候鸟或被野生动物污染过的环境、饲料和饮水,感染几率大大增加。最后,采用标准化养殖方式。采用标准化饲养的家禽环境隔离条件较好,人员和物流控制严格,加上良好的防疫措施,感染禽流感的机会少,万一发生疫情也能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三、严格消毒措施。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因此,只要消毒措施处理得当,病毒能在短时间内消灭。使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酚类、氧化剂、碱类等均能有效杀死环境中的禽流感和其他病毒,工作人员进出禽舍要做好紫外线消毒工作,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车辆进出禽舍要严格消毒。
四、及时预防接种。当前虽没有生产H7N9疫苗,但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用于预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苗。养殖场应及时接种疫苗。免疫灭活疫苗应在家禽机体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需免疫2次以上,采用肌肉接种。
五、疫情及时上报。发现畜禽大面积死亡或有异常行为的,要及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未确诊前要控制人员车辆外出,待动物卫生监督部门确定发病类型后进行相应处置,养殖人员在疫情期间发生感冒、高烧的症状要及时到当地医院就诊并通报卫生部门,切不可隐瞒疫情,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练超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