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村社联建 以股托养 配额流转 循环利用

衢江区创新生猪生态养殖模式

  为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生猪养殖转型升级,衢州市衢江区以高家镇溪西村生猪养殖小区为试点,创新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机制,以“一中心、两目标、四结合、八统一”为发展要求,探索村社联建、以股托养、配额流转、循环利用的新模式,破解该区目前生猪养殖存在的“规模小、分散式、密度高、污染重”的发展瓶颈,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新模式主要做法
  村社联建。积极探索村集体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建合作新机制,共建一个生猪生态养殖示范中心。村级集体组织着重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建好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水、电、路、防疫等公益性配套设施,动员村民移栏上山、腾空房前屋后的猪舍,整治村容村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着重推进养殖小区平台建设,对养殖户进行“八统一”经营管理,促进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股托养。根据全村现有生猪养殖量和生猪生态养殖小区规模,测算出养殖小区饲养容量。按照“八统一”的管理模式,核算出生猪饲养成本,并以头折股,折算收益。鼓励小规模养殖户(养殖能繁母猪5头以下的)将生猪入托,由规模较大的养殖户或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保姆式”代理托养,纳入服务范围。原小规模养殖户“不当员工、只当股东”,腾出更多的精力从事其他经营生产。养殖小区饲养户通过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实现节本增收、节工增收、改良品种增收。
  配额流转。按照“总量控制、生态养殖、标准生产、提质增效”的养殖小区建设要求,根据小区饲养容量和全村农户数折算户均允许饲养量,即饲养配额。为让户户享有饲养权,均衡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的利益关系,从事其他种养业的农户可以将饲养配额互转互让给养殖大户,基本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和谐发展。
  循环利用。对生猪排泄物全面沼气化治理,开展排泄物循环再利用开发。建立“三沼”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大力推广“猪—沼—果(草)”的循环生产模式,实现生态养殖与环境保护的互促发展。
新模式主要路径
  一中心:建设一个生猪生态养殖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分为生产区、管理区、治污区和隔离区四个区,各区相对独立。
  两目标: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及制度约束,全村实现生猪移栏出村、移栏上山和产业提质增效、节本增收两大目标。
  四结合:一是与“一村一品”发展相结合。推动生猪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使该村成为生态养殖的示范村、品牌村,促进农民增收。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通过移栏上山,拆除村民房前屋后的猪舍,并进行统一整治,把该村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的美丽乡村。三是与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通过对排泄物全面沼气化治理,大量消纳治理后的养殖排泄物。通过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减少化肥使用,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四是与壮村工程相结合。积极发挥村组织优势,探索与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村委会通过参与公益事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管理,帮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使合作社养殖户实现节本增收、节工增收。同时,依托合作社经济“反哺”作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八统一:一是统一规划。从小区地址选择、区内布局设计、生产规模设计、生产设施和环境治理等进行全面控制,努力打造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型“四化一型”生猪生态养殖示范小区。二是统一管理。村、社按照各自的职责,在生猪养殖小区内联合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养殖小区内的日常管理、良种引进、饲料供应、疾病防治、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管理工作,使防疫、消毒、技术培训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小区持续健康发展。三是统一品种。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小区养猪生产能力和条件,在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统一养殖品种(衢江三元猪),统一供种、统一配种,确保种源一致。四是统一供料。养殖小区所需的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由合作社通过询价招标的方式采购,并由合作社按养殖量配发给小区养殖户,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质量。五是统一防疫。选配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防疫员,认真开展疫情监测,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强制免疫,全面落实疫病防控措施。六是统一处置。小区内建立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池,生猪病死后,养殖户必须及时向防疫员报告,由防疫员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死猪乱扔现象和对环境的污染;杜绝病死猪外流,确保病源控制。七是统一技术。合作社统一为社员提供包括“猪—沼—果(草)”生态养猪、母猪阶段饲养法、仔猪个别断奶法、高床保育等养殖技术在内的一整套低成本生猪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技能和养殖效益。八是统一销售。由合作社组织一批营销人员,拓展营销渠道,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定价,实施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合作社抱团打品牌、抱团闯市场,最大程度规避农户养殖风险。
郑和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